路都沒撈到幾個人,已經憋了一肚子勁,碰到這股日軍後,頓時精神煥發,下了重手窮追猛打,轉瞬間日軍灰飛煙滅,一千多人連個水漂都沒打,眨眼就沒有了。
這回日軍指揮官們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戰且退,現在成了有戰無退,更為嚴重的是,查大受明顯不過癮,又跟著追了過來,越過了馬山館,而此時日軍的大部隊還在碧蹄館,尚未到位。
無可奈何之下,日軍指揮官們決定,就在碧蹄館設伏,攻擊明軍。
於是當查大受趕到之時,他遇到的,是兩萬餘名全副武裝,等待已久的日軍。
已經退無可退了,橫下一條心的日軍作戰十分勇猛,查大受率軍衝擊多次,沒能沖垮敵軍,反而逐漸陷入包圍,戰鬥進入僵持狀態。
事已至此,所謂誘敵深入、全殲明軍之類的宏偉壯志,那是談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這三千多人吃掉,已經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打得正熱鬧的時候,李如松來了。
這下日軍喜出望外了,原本想打個埋伏,挽回點面子,結果竟然撈到這麼條大魚,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這位明軍最高指揮官竟然只帶了這麼點人。
小西行長頓時興奮起來,他立即下令,方圓四十里內的日軍,只要還能動彈,立即趕來會戰,不得延誤。
與此同時,他還命令,所有日軍軍官必親臨前線指揮,包括黑田長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內,總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長的部署下,日軍發動了自入朝以來最為猛烈的進攻,並充分發揚其敢死精神,哪裡的明軍最顯眼,最突出,就往哪裡衝。
不巧的是,在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松。
這位仁兄實在過於強悍,雖被日軍重重包圍,卻完全不當回事,帶著鐵騎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也似乎有點太欺負人了,於是日軍集中兵力,對李如松實行合圍。
事後,李如松在給皇帝的報告中,曾用一個詞形容過此時自己的環境——圍匝數重。
雖然說起來危險萬分,但事實上,當時他倒很有幾分閒庭信步的風度,據日本史料記載,李如松帶領騎兵左右來回,幾進幾齣,鐵騎所到之處,日軍無法抵擋,只能保持一段距離跟著他。所謂的包圍,其實就是尾隨。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太過囂張,終究是要翻船的。
正當李如松率軍進進出出,旁若無人之時,一位神秘的日軍將領出現了。
這位日軍將領出場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說他是金甲倭將,先不說是真金還是鍍金,穿不穿得動,敢扛著這麼一副招風的行頭上戰場,一般都是有兩下子的。
而之所以說這是個神秘的人,是因為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確定。
參加碧蹄館之戰的主力,是日軍第四軍,該軍以日本九州部隊為主,九州是日本最窮困、民風最野蠻的地區,此地士兵大都作戰頑強,兇殘成性,是實實在在的亡命之徒。所以很多史料推測,此人很有可能是隸屬於第四軍的將領。
雖說哪裡來的講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這人一上來,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導思想,帶兵向李如松猛衝(博如松甚急),突然冒出來這麼一號人,李如松毫無準備,身邊部隊被逐漸衝散,日軍逐漸圍攏,形勢十分危急。
此時,李如柏和李寧正在李如松的兩翼,發現事情不妙,便指揮部下拼死向李如松靠攏,但日軍十分頑強,擋住了他們的進攻。
緊急關頭,還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松即將光榮殉職,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雖說在亂軍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輕易地瞄準了這位金甲倭將(所以說在戰場上穿著不能太時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當即落馬。
主將落馬後,士兵們也一鬨而散,李如松終於轉危為安,但事實上,真正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此刻,雙方已鏖戰多時,雖然明軍勇猛,戰局卻已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此時日軍正陸續由四面八方趕來(接續愈添,沿山遍野),人數優勢越來越大,而明軍勢單力薄,這麼打下去,全軍覆沒,那是遲早的事。
不過明軍固然陷入苦戰,日軍的情況卻也差不多,日軍主將立花宗茂,性格頑固,在日本國內是出了名的硬骨頭,素以善戰聞名,這回也打得撐不住了,竟然主動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戰場。
仗打到這個份上,勝敗死活,只差一口氣。
關鍵時刻,楊元到了。
楊總兵實在是個守紀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