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皮辨修復手外傷(66一318)
119 創傷性骨髓炎(66一318)
120 複雜性手外傷(包恬血菅。神經。肌腱。骨損傷 66一320)
121 腕部割傷(66一319)
122 嵌甲。拇外翻(66一320){未完待續}
123 殘缺手
124
125
126 脊柱裂脊膜膨出
127 上瞼疤痕疤拉眼
128 小拉麵一上面部去皺整形術(91一371)
129 *離斷傷(91一372)
130 腋臭(91一372)
131 顱骨缺損(92一373)
132 白血病(93一374)
133 眶距增寬症(94一376)
張滌生院士;審後序文
施醫師,是我早年的一名學生,師承我從事整形外科已有三十多年了。我寫過專業序文不計其數,但為文學作品寫序還是第一次。我雖已逾九旬高齡,看了他自傳體小說《醫道三部曲》,仍感動不已。作為整形界的佼佼者,他能在‘耳順之年’ 抱病寫出百餘萬字的文學作品,可謂難能可貴。
一九七一年八月,施醫師從北疆煤城來到上海求學,我破例收下了這個學歷不高,資歷不深的‘進修生’。 我沒有看錯人,他勤奮好學,刻苦求進,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當時因為缺乏教材,全憑自己書寫筆記。他聽課十分專心,記筆記十分用心。他寫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詳附件2)尤其他寫的‘臨床日記’,細心認真,圖文並茂,把每個手術案例,心得體會描述得淋漓盡致。(詳附件3)。在150余天裡(71年8月30日………72年1月30日),參加了一百十餘例手術(詳附件4)。他每日五時許起床,晚十一時後方寢。有時還參加夜間急診手術。嚴重的體力透支,生活的艱苦,使他累倒了,患上了當時正在流行的‘甲肝。’終被送入‘瑞金醫院傳染病房’ 治療。在住院期間,他還堅持看書學習,倍加珍惜時間。出院後,他回鄉療養。後來獲知;他並沒休息,又到‘杭州腫瘤醫院’學習‘腫瘤的整形治療,’取得了相當成效。
他是浙江金華東陽人。至於他的身世背景,連我這老師也知之寥寥。這一段經歷,他在小說中有精彩的描寫。
至後,他回到了北疆煤城。從此杳無音訊。一直到*結束,才恢復聯絡。他走過了一段艱難歲月。其後的十五年,他活躍在整形外科的舞臺上,歷屆全國整形、燒傷、手外科、修復重建外科學術會議上,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和他發表的論文。(附5;發表的論文)
八三年秋,他再度來到上海九院進修,成為少見的‘二進宮’ 的學子。十年前後的變化,使他感觸尤深。回單位,他組建了東北煤礦系統第一個整形外科。並擔任該科主任,領導開展工作。成為黑龍江省、東北煤礦系統該學科的帶頭人。(曾任黑龍江省整形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東北煤礦創傷學會秘書長)其間,我發現了他的文學才華和文字功底。曾鼓勵他;“希望你把整形外科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社會和公眾。”他果然不負所望,在作品中,描述了數以百計的病案,幾乎囊括了所有整形美容,尤其是創傷整形方面的內容;不但有對學術權威經典的詮釋,還有他自己的心得體會。匠心獨運地把人學、醫學、美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用藝術形象反映出來,這正是他這部作品的獨到之處。
施醫師出生於江南水鄉,在東北學習、工作、生活了三十三年。他的文章有北方人的粗獷豪放;也有南方人的婉約纏綿。令人耳目一新。文如其人,他在探索人生中,不斷昇華自己。
不幸的是;九二年他調回家鄉工作,正值回報桑梓之恩時,罹患上‘股骨頭壞死’ 和‘帕金森氏病’, 但他並不氣餒,在和病魔抗爭中,筆耕不輟,為整形藝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為有這樣的弟子感到驕傲和欣慰。
我無法為他的文學作品定位;是自傳體小說,還是報告文學?是日記,還是散文?是醫學參考書,還是情感錄?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部鴻篇鉅著雖經藝術加工,但絕非虛構。它是一位整形外科醫生的成長史,它是積澱五十年的一段醫生命運史。我請教過業內專家,他們認為;‘有人看的就是好書’。不管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