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愛因斯坦傳 作者:冬兒

是同他的那位既是妻子又是工作同志①的關係,這是一位非常堅強和非常堅定的人物,才智上也同他相當。也許她並不完全像他本人那樣伶俐,那樣多才,那樣敏感,但是她的平靜,她對別人的獨立性,她在一切困難面前的堅定,她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上的正直——所有這些都使他得到幸福,而他也以敬重和鍾愛來報答她,這種敬愛的感情,在我一生中是不常見到的。同她的分離,對他來說是致命的,這是一種可怕的經歷,他那已經受創傷的靈魂再也受不起這種波折了。

①指塔姬雅娜·埃倫費斯特,她是俄羅斯人,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他們夫妻倆於1911年曾共同發表關於統計力學的邏輯基礎的論文。

“他的精神的力量和正直,他的豐美心靈的仁慈和溫暖,以及他那壓抑不住的幽默和銳利的機智,都豐富了我們活著的人的生活——我們都知道他的去世對我們是多麼大的損失。他將永遠活在他的學生的心裡,也將永遠活在其志向曾受到他的人格教導的一切人的心裡。”

1913年秋,愛因斯坦從蘇黎世前往維也納出席自然科學家會議。他在這個會議上作了一個關於廣義相對論的比較通俗的報告:理論還未完成,但愛因斯坦等不及了。

愛因斯坦在維也納把這一理論是作為新的引力論講的。他把引力理論跟電的理論的發展過程作了一個比較。在18世紀,人們關於電只知道存在電荷,它們相互吸引或排斥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引力學說領域,實質上,我們知道某種與此相似的東西——重物的相互作用定律,僅此而已。但是,電的學說在一個半世紀內已經得出了電磁場概念。該是在引力學說中也得出比較複雜的概念的時候了。

因此,這涉及要把引力作為空間的某種特性來考察。在這些年中,愛因斯坦接近於把引力看作是空間的特殊幾何屬性的觀點……可是,不應該不依順序地往前趕,宣稱愛因斯坦現在就已經把空間的幾何屬性和引力等同起來了。

在維也納逗留期間,愛因斯坦會晤了居住在維也納郊外的馬赫。馬赫75歲了,癱瘓在床。愛因斯坦景仰已久的馬赫,現在已成為一位鬚髮蓬亂、面容慈祥、表情有點複雜的老頭。1955年,在與科恩的談話中,愛因斯坦追憶過同馬赫的見面。這次談話後兩個星期,愛因斯坦就辭別人世。愛因斯坦逝世後,科恩把這次談話整理成為一篇文章,以《同愛因斯坦的一次談話》為題,發表在《科學的美國人》月刊上。下邊一段話涉及到1913年愛因斯坦與馬赫會晤的背景以及談話的內容:“愛因斯坦說,科學上有種種潮流。當他作為一個青年人在學物理的時候,所討論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分子是否存在?他記得,像威廉·奧斯特瓦耳德和恩斯特·馬赫那麼重要的科學家都曾明白宣稱,他們並不真正相信原子和分子。愛因斯坦評論說,當時的物理學同今天的物理學之間的最大差別之一是,今天已經沒有人再拿這個特殊的問題去麻煩人了。儘管愛因斯坦並不同意馬赫所採取的根本立場,可是他告訴我,他尊重馬赫的著作,這些著作對他有過重大的影響。他說,他在1913年訪問過馬赫,曾提出一個問題來考考他。他問馬赫,如果證明了由假定原子的存在就有可能預測氣體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不用原子假設就不能預測,而且這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性質——那麼他該取怎樣的立場呢?愛因斯坦說,他始終相信,發明科學概念,並且在這些概念上面建立起理論,這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偉大創造特性,這樣,他自己的觀點就同馬赫的觀點相對立,因為馬赫以為科學定律不過是描述大量事實的一種經濟方法。在愛因斯坦所說的那種條件下,馬赫能夠接受原子假說嗎?即使這是意味著非常繁複的計算,他也能接受嗎?愛因斯坦告訴我,當馬赫作了肯定的答覆時,他多麼感到高興。馬赫說,如果原子假說有可能使某些可觀察到的性質在邏輯上聯絡起來,而要是沒有這種假說就永遠無法聯絡,那麼,他就不得不接受原子假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假定原子可能存在,那該是‘經濟’的,因為人們能夠由此推匯出觀察之間的關係。愛因斯坦得到了滿足,確實不止是一點快慰。他臉上顯出嚴肅的表情,向我全部重述了這個故事,而事實上我已經充分理解了它。即使完全不提這種哲學上的勝利——這是對愛因斯坦所想象的馬赫哲學的一種勝利——他還是感到滿意,因為馬赫承認了原子論哲學畢竟是有些用處的,而愛因斯坦曾多麼熱心地致力於原子論哲學。”

過不久,在闡明廣義相對論之後,我們將更清楚,在制訂它的年代愛因斯坦付出了多麼艱鉅緊張的智力勞動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