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交易成本經濟學 作者:丁格

各個階段間出現的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和相應的對策,即使是可行的,代價也是及其高昂的。另一方面,如果契約在這些方面是非常不完備的,而最初的討價還價一旦達成這樣的契約,那麼締約的各方就被鎖入一種雙邊交易的境地,可以預料,締約雙方利益的分歧將導致各自的機會主義行為,締約雙方都將會蒙受損失。因此,一體化的優勢並不是非一體化企業無法得到的技術(流水線)經濟,而是一體化能協調利益(常用指令解決分歧)和能運用有效的(適應性的和連續性的)決策程式。更一般而言,贊同一體化的觀點是基於“供給的可靠性”的考慮,它通常能減少契約不完備性的難題。有時,人們會認為,違約風險為一體化增加了一條理由,即那些關鍵部件的小供給者,由於其財產不足以賠償全部損失,這樣就使得買者處於遭受損害的境地。但是這種觀點只針對小供給者,而不針對一般的締約活動。大的分散化的供給者具有像一體化企業一樣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是,契約不完備性的風險的存在,可能阻礙從大的分散化的組織那裡購買。關於這一點的“理想”契約的討論,見Arrow(1965;p�52~53)。

生產的縱向一體化:市場失靈的考察(5)

C�戰略誤傳的風險(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 Risk)

契約的不完備性源於事前而不一定是事後的不確定性。如果兩方面的不確定性都存在的話,存在著嚴重的戰略誤傳的風險。不僅未來是不確定的,而且對於一個外部代理人來說,除非花費巨大的代價,否則要準確地證實那時候已經顯露的情況,或許也是不可能的。內部化的優勢在於企業在事後獲得相關的資料是有優勢的,它降低了利用不確定性來進行機會主義行為的動力,並且企業的控制機制使得企業的活動更有選擇性。

1�支援一體化的情況

考慮到戰略誤傳的風險,可以找出支援一體化的三種情況,而且可以得出一體化反競爭的兩個潛在後果。

(a)道德風險。該問題源於激勵的不協調和不確定性的結合……或者,正如Arrow(1969,p�55)所說,它源於“風險和決策的混淆”。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來考察締約問題,它的有關最終成本和/或績效的條款都是不確定的。在此情形下,一種可能是由供給方來承擔不確定性。但是供給方只會接受這樣的固定價格契約,在這一價格契約中,作為高度不確定性的特定結果,對價格需附加上一筆風險溢價。假定買者認為這筆風險溢價是可觀的,那麼也許他會考慮來自己承擔這一風險。透過提供一種成本加成的契約(cost�plus contract),風險很容易被轉移。但是這種契約會削弱供給者實現最低成本的動力;而且供給者會重新配置他的資產,來做一些不利於成本加成契約的其他工作。

因此,即使承諾是自我實施的,即使可以透過制度來使得對於風險承擔和契約履行的區分是最有效的(即成本加成契約具有理想化的特徵),可是利益的差異還是阻礙了專業化。至少,買者會要求監督供給者的工作。因此,與能充分估計產品績效的固定價格契約相比,成本加成契約因為使買者承擔了低效率(高成本)的契約執行風險,這就要求買者對投入和產出都進行評估。

內部化並沒有排除對投入進行評估的需要。進一步地說,內部化在投入監督上的優勢在於管理控制系統能很容易地區別開投入的差異。而按照常規,外部的代理人很難求助於內部的控制機制,因為對於契約提出的修正需要徵得締約者的同意,而且還要受到很大的限制;買者想隨意地使用締約者的內部控制機制(包括僱員的有選擇的使用、提升、報酬體系和內部資源的配置過程)一般是不可能的。考慮到局外人對於投入監督的成本和缺陷,買者可能會選擇自己來承擔風險和完成工作。這樣,透過後向一體化,本來是透過市場進行的交易,就被買者內部化了,而這並不是由於不確定性的緣故。這樣就形成了內部採購的成本型契約。

(b)外部性/損害(imputation)。是否存在外部性問題需要進行兩方面的考察。首先,是否進行了可靠、明確和“適當”的產權安排?第二,損害的成本和收益的會計費用是否真實?如果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分別是肯定的和否定的,那麼可佔用性問題就不會是縱向一體化的原因。然而,如果這些條件不能滿足,那麼一體化就成為必要了。

產權的安排問題將在後面的E部分討論。在這裡我們假定已經實現了有效的產權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