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廣告“只要會呼吸就能辦卡”;有的銀行利用已經陷入債務困境的持卡人,誘導他們以卡養卡、以債養債;多數銀行還壓低一般信用卡、現金卡的最低應繳還款比例,只要每月還款2%至5%即可,也就是說每月最低只需繳200元,就可以透支1萬元,使持卡人放鬆心理警惕,取得了不符合他們負擔能力的支出。這樣低門檻大量髮卡的結果,造成“卡奴”短期內急劇增加。
在臺灣,僅髮卡金融機構就有51家。在大陸雖然少見像臺灣一樣的“卡奴”,但借貸消費已經成為時尚,許多人以超前消費為時尚,以觀念更新為自豪,以致成為新生的“負翁”,這是不爭的事實。超過自身還款能力大舉借貸,可最終被高負債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事,屢見不鮮。
前文講到過,銀行為了擴大發卡面,採取種種手段和渠道推銷信用卡,信用卡在中國已經和手機、電腦一樣,越來越普及。這是潮流更是趨勢。辦理信用卡的程式出奇簡單,客戶只要提供本人身份證影印件即可,數量不定。從目前國內銀行卡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信用卡發展即將進入一個爆發增長階段。但是,很多消費者都是被信用卡辦理的附加條件所吸引,在“先消費後還款”的巨大誘惑下,大量消費者紛紛落水。
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隨處可見辦理信用卡的代銷點。方式簡便的只要一張身份證,填寫幾張表格就行。在北京的一些電器商城留意到,有銀行工作人員在商城門口擺攤設點代辦“信用卡”。
在上海市中心的地鐵站裡,幾家銀行依舊各自佔領一塊地盤,銷售人員天天在賣力地推銷信用卡,這種“免費的午餐”往往會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上海的高校,一直是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必爭之地,髮卡大戰硝煙不止,幾家都豎起了各自的廣告牌或橫幅。他們不斷宣傳辦信用卡、用信用卡給持卡人帶來的“好處”,並且採取多種刺激手段來吸引申請和使用,卻幾乎很少提及用卡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所在,更不會觸及持卡過度消費的危害性。雖然銀行透過申請協議將信用卡的使用說明向持卡人盡到了“告知”義務,但是那些晦澀的文字、繞口的說明,不要說是對於一般申請人來說難讀懂,大部分銀行員工對於信用卡的瞭解和使用說明也是一知半解。
而要擴大發行面,勢必要降低辦卡的門檻,不僅僅在髮卡時銀行採取模糊態度,他們在信用卡使用條款上也給予很多的優惠。使持卡人放鬆心理警惕,取得了不符合他們負擔能力的支出。其實低門檻進入,勢必也降低了服務標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卡奴是怎麼刷成的(5)
比如:在透支額度上,雖然監管部門5萬元上限的底線沒有取消,但在實際操作中,已被很多商業銀行透過各種方式突破。很多銀行都提出了“5萬+n”的授信承諾。民生銀行推出的白金卡最高可透支300萬元。最為“貴族化”的中銀長城國際白金卡,其授信額度高達10萬美元,遠遠超過5萬元人民幣的上限。信用額度的大幅提高必定會助長人們的透支消費。就像有些人說的,不用低三下四的借錢,不用白不用。
信用卡發行方不遺餘力的抓住了人們的消費心理,於是不間斷的促銷資料及時而準確地飄落到人們的眼前。換代週期短的消費品,如手機、膝上型電腦、名牌服飾不斷地刺激人們的眼球,經不起誘惑的人向“卡奴”靠近了一步。信用卡刷卡消費的積分回饋又一次刺激這群已經“淪陷”的公民。完了,他們又掀起高透支額的浪潮。一顆又一顆香噴噴的誘餌,導致一些無自控能力的人群最終淪落成了“卡奴”。
這種無序競爭、搶客戶“圈地” “蠶食”行為在城市的很多個角落上演。2007年底,我國信用卡發行達到9億張,如今依然有快速上漲的趨勢。“信用卡大戰”趨於激烈,部分銀行的信用卡“濫發”趨勢逐漸顯現。有的信用卡申請材料可以輕易造假,使得銀行稽核被架空,這無疑潛藏著很高的風險。在許多卡中,至少超過半數的銀行卡成了“睡眠卡”。有消費者認為,“睡眠卡”的大量存在,銀行該負起責任。根據信用卡領用合約,過期的卡只要不登出,就被視作客戶認同繼續使用。這使得“睡眠卡”的數量不斷膨脹,而銀行在確保卡片能扣費的前提下對此置之不理。如今怎樣合理地辦理使用信用卡已經成為了擺在每個“卡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無間道》中有一句臺詞:“出來混,遲早都要還。”在使用信用卡的問題上;其實也是如此。你從信用卡上透支的漏洞無論大小你終歸遲早要還。面對物質生活,信用卡的流行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