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甚至更多旋律線,透過處理,和諧地交織在一起。這種和聲的藝術在後來成為東西方音樂的核心差異。
在聖歌發展的初期,器樂仍然匱乏。十字軍東征是東西方文化的大碰撞,一些東方樂器的引入使得歐洲人大開眼界,這時的音樂走到一個岔口。阿拉伯人的雷貝琴發展成雷貝克琴,後來成為小提琴的始祖。北歐人的豎琴和牧笛開始加入音樂。記譜法在這個時期開始發展。最重要的是,文藝復興時期,教堂內的管風琴發展到完美的程度。這不僅使得教堂音樂本身變得異常震撼,而且為後來的鍵盤音樂打下基礎。加貝松在這種樂器上的探索使得賦格音樂成為可能。
17世紀,成熟的時代到來。義大利仍然是創造的源泉,蒙特威爾第發明了歌劇藝術,阿瑪蒂和斯特拉迪瓦里製作的小提琴臻於完美。此時的合唱藝術已經發展得非常複雜,美妙卻繁複,與美術上的巴洛克遙相呼應,亦被稱為巴洛克,華麗的裝飾,多重旋律,細節豐富,小提琴開始佔有統治地位。作曲家終於以個人的方式走入歷史,亨德爾的清唱劇非常動人,維瓦爾第是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他很受人歡迎,音樂具有獨特的溫馨魅力。
隨後,音樂迎來了第一座高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出生在歌舞藝人的音樂家庭,他的父親、祖父和多位叔伯都是音樂家,他的家族影響了一個時代的音樂品味。塞巴斯蒂安是全能的樂手,他從小在唱詩班演唱,18歲時就以作小提琴手和管風琴師為生。他的音樂在他的生前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他活得平靜,甚至可以說庸碌無聞。然而他的作品卻在死後一百餘年獲得了重新的發現。巴赫的音樂在於嚴謹,他將音樂的理性發揮到淋漓盡致,他的賦格完整而流暢,各個聲部幾乎可以用邏輯推導,最後的效果又自然而然。賦格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它建立在一個主題旋律基礎之上,用不同調性、不同的進入時機、不同節奏和順序將主題變奏,又合成同一首樂曲,如同用多種修辭完成對同一主題的敘述。巴赫的音樂嚴謹卻不循規蹈矩,複雜卻顯得流暢單純。巴赫發明了十二平均律,讓後來的鍵盤音樂大大發展。直到19世紀,門德爾松發現了巴赫,他將這個天才被埋沒的手稿重新發行,讓世人瞭解到這個因為太深刻而被人忘記的偉大的人物。世人為之傾倒,將其奉為大師之一。德意志音樂開始將巴赫當成自己的驕傲。越到現代,巴赫的作品越受人喜愛。
所有這些都是古典主義到來之前的序曲。18世紀,進入古典音樂的時代。
音樂從巴赫傳到海頓,幾乎已經找到它最完美的形式與內涵。海頓是維也納的驕傲,他開創了一種新的曲式,這是18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理性的迴響。這種曲式是交響樂。在海頓生活的時代,器樂已經相當完善,提琴與管樂的組合也已經初具規模。樂隊和咖啡館音樂會作為新事物開始風靡,作曲家開始為樂隊寫作音樂。主調音樂又恢復了,和聲的方法引入到樂器,樂器與樂器各自演奏完全不同的內容,最後用和聲統合成整體,如同一場對話。
交響樂在海頓手中正式成型,它遵照著幾何圖形一般完美的結構。我們都知道交響樂,但可能並不知道它是如此規則。它由四個樂章組成,通常情況下是快板-慢板-小快板-急板,分別表現出莊嚴、抒情、舞蹈和歡樂,快慢相間,結構平衡。有人用身體來比喻這四部分:第一樂章屬於大腦,富有思想和智慧;第二樂章屬於心靈,在抒情中獲得情感;第三樂章屬於四肢,讓舞動的旋律把身體解放;第四樂章則屬於全身,要在風雨般的迅疾中達到高潮。海頓是交響樂的奠基者,他把這種音樂形式固定下來,從此成為基本準則,一直到20世紀。海頓的旋律簡潔上口,主題甜美,變化豐富,在當時的維也納很受歡迎。
交響樂的出現標誌著古典主義時期的開始。它是整個理性時代的完美體現:比例、協調、莊嚴、和諧,像建築般恢弘、均衡。這是一種幾何式的美感,音符與音符的和聲符合幾何比例,樂章與樂章的結構也充滿幾何協調。古典主義在古希臘羅馬遺蹟被發現後一度風靡歐洲,18世紀末,幾乎可以在各種藝術中見到古典主義風格,包括建築、繪畫、小說戲劇。直到今天,走在維也納的街頭,仍能充分領略到這種古典主義的精髓。維也納的建築規則靜穆,有對稱的立柱和三角山牆,街心花園有精緻的幾何設計,線條中協調而安寧的均衡,至今仍飄在維也納的空中。
海頓的大部分時光都在維也納度過。他的少年過得很艱難。他早年參與了斯蒂芬大教堂合唱團,後來因變聲而離開,17歲起就流落在維也納街頭,住在好心的舊相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