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憲政國家究竟從何而來?
在世界範圍看,帝王或國王本身可能並不是關鍵。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國家保留了國王,但仍然邁入了憲政國家的範圍。法律系統和行政系統的建立可能也並不是關鍵,中國古代有系統的成文法律和穩定的公共行政,自戰國時代法律就明文公佈,但不能歸為一個憲政國家。階級瓦解恐怕同樣不是關鍵,秦漢時期中國貴族已然瓦解,後世的政府是對平民開放的政府,並非階級政治,可儘管如此,中國仍不算是民主憲政國家。中國的平民參與並非作為國度的主人,而是作為僱傭的工作者。
在對比所有這些差異之後,慢慢有一個因素浮出水面。或許只有它才是差異的關鍵——議會。議會是民眾的代表,是與國王對峙的群體。唯有出現議會,出現議會與國王的對峙,才出現後來的權力界限問題、主權歸屬問題、立法司法分開問題、民意的地位問題。而所有這些,才引出了憲法與現代政治。
議會是英國的產物,中國的方式是朝廷。議會與王爭奪,朝廷與王配合。
議會的誕生比我們想象的早得多。和粗淺理解中不同,並不是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帶來了這樣的國家形態,而恰恰相反,正是這已經存在的國家形態推動了工業革命和現代化。
英國的議會大廈在威斯敏斯特,威斯敏斯特是一片區域,包括大教堂、小教堂、塔樓和威斯敏斯特宮。著名的大本鐘就是它的鐘樓。威斯敏斯特宮始建於11世紀,最早曾是王室所在,但在1512年毀於大火,重建之後成為議會所在地。議會自13世紀起就曾在此議事,皇家法庭也設立於此。
威斯敏斯特建築莊嚴,它經歷數次災難,經歷大火與二戰中的轟炸,經歷修復與重建,每每更瑰麗雄奇,氣宇軒昂。現在的威斯敏斯特宮是在1834年更猛烈的一場大火之後,由查爾斯·巴里主持重建的新哥特風格建築,包含協調一致的幾個部分,建築風格威嚴莊重,成為泰晤士河旁邊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每當陽光從終年的陰雨中露出片刻光芒,它金色的牆壁就熠熠生輝,在藍天下閃耀,密集的牆壁立柱銳利向天,排列整齊,寫著嚴謹、秩序與正直的力量。
威斯敏斯特宮至今仍然是國會工作的場所,上院和下院分別有自己的空間。每年夏天是威斯敏斯特宮開放的時間。這是瞭解議會工作的絕好機會。龐大複雜的建築,百餘個房間,上上下下的樓梯,上院與下院辯論之所。跟著講解員走一遍,不僅可以領略建築風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瞭解國會工作的種種流程。上院的空間由皇家殿堂延續而來,殿堂中懸掛著藝術家創作的有關英國曆史的油畫。下院辯論的演講廳比想象中小,古樸狹窄,議員的座位圍繞一圈,每個人講話都可以清楚地傳遞到廳裡的其他角落。講解員會講流傳百年的軼事,會演示議會怎樣用辯論廳外的小亭投票,也會告訴你為什麼議會有讓人在門外砸門的禮儀。而在所有這一切參觀之後,他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的議會已經存在800年了。
【影響世界的“大憲章”】
議會與國王的關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故事要從1215年講起。
1215年的6月15日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日子。國王約翰在自己的宮中遇到令他焦頭爛額的窘境。他被來自全國四方的貴族挾持,非要他簽署一份男爵法案不可。法案規定貴族可以決議否決國王的命令,也有剝奪國王王位的權力。對這些苛刻的要求,約翰王極不情願,但還是被迫在倫敦遠郊的一個小島上籤署透過。
約翰為什麼被貴族脅迫簽下如此苛刻的法案?
這要追溯到約翰的兄長。約翰1199年從兄長的手中接過王位。他從繼位之初就麻煩不斷,1215年,他面對著幾個棘手的問題:一個是繼位問題,一個是戰爭問題,一個是財政問題,而這幾個問題都與他的兄長,史上著名的“獅心王”理查有關。
理查是英國最傳奇的戰鬥英雄之一,他曾與法王腓力二世共同發起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為之投入狂熱的激情。有人戲稱,理查願意把整個倫敦賣掉以支援十字軍。理查年輕英勇,和法王一同親征,試圖率兵奪回被埃及蘇丹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捍衛基督世界的榮譽。戰鬥雖然沒有勝利,但是為基督徒贏得了自由出入耶路撒冷的權利。戰鬥結束之後,理查在回國途中被俘,轉交給神聖羅馬帝國亨利四世關押,英國不得不付出重金為他贖身。他回國之後並未停歇,立即發兵攻打法國。
所有這一切帶來長久的影響。理查的戰爭和贖金加重了國內稅負,1196年,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