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吾國與吾民 作者:不受約束

一個民族,透過時文明的一種本能的懷疑與堅守原始的生活方式,避免了城市生活所帶來的退化。這就意味著,所謂的中國文明必須被理解為一種與西方文明有相當差別的文明,喜歡尚古主義,並不大願意向它說再見。這當然不是一種能保證人民和平,不受斷斷續續的流血與動亂之苦的文明,不是一種能避免戰爭、饑荒與水災的文明。

在一個經歷了2000多年相對文明的社會生活的國家中,仍然會發生《水滸傳》中描述的那些事情,包括雖不多見但仍有可能的食人肉的事情。這個事實本身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揭示了這種不可思議的、對抗文明所造成的混亂從而使社會延續的秘密。梁山泊的宋江、李逵等一群健壯的強盜,雖然是孔子之後15個世紀的人物,然而他們讓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疲憊不堪的文明的代表,而是文化時代到來之前的黎明時分一群歡樂的孩子。那時,生活的保障還是個未知數。似乎中華民族並沒有按孔子的說教變得完全成熟起來,而是在切實地享受那延長了的孩提時代。

這使我們考慮到有關中華民族種族構成的一個極有趣的問題:作為一個人種實體,中華民族所呈現出來的特點是古老民族的特點呢?還是一個在各方面都還年輕,在種族上遠未成熟的那樣一個民族的特點?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來區別:中國人在文化上是古老的,在種族上是年輕的,這是一個當代許多人類學家都主張的觀點。格里菲思·泰勒根據他的移民區模式,把中國人劃分在人類進化最年輕的一層。哈夫洛克·埃利斯①也認為亞洲人處在種族上的嬰兒時期,他們在獲得專門化的發展之前,仍會保持著兒童時期的適應性、靈活性,以及原始狀態的各種純樸的特質。也許“延長了的兒童時期”是一個更好的字眼,因為幼稚、受阻礙的發展、停滯等等都容易引起誤解。

『①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1859~1939),英國心理學家和作家。』

所謂中國文化停滯的觀點是由於人們單純從外部觀察中國,對中國內部生活一無所知而造成的誤解,人們只要考察一下中國瓷器的最新發展就可以明瞭。這種發展並不是許多外國人想象的那樣,在孔子時代就面世的。這種發展只是第10世紀左右的事。②即使在那時,發展也很緩慢,直到17世紀康熙乾隆年間才達到完美的程度。這是我們幾乎可以看得見的時期。油漆、印刷和繪畫的發展也較緩慢。但每一個朝代都使這些工藝前進了一步。具有中國特點的繪畫直到近1000年前才出現。作為一個文明古國,這個時間並不算早。在文學上,史詩性質的散文和離奇故事的出現也很晚,比如《水滸傳》和《西遊記》,只是在14世紀才得到全面發展。當時離孔子與老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已經有2000年了。

『②原文如此。』

很奇怪,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過史詩,或許原本有過史詩,但早已散佚,在文學史上沒有留下一點痕跡。戲劇也是到11世紀的蒙古玉朝才得到推廣。像《西遊記》這樣的幻想小說也是這時才出現的。中國人的想象力是被那時的佛教激發起來的。小說在9世紀才具雛型,14、15世紀(明代)得到發展,在滿族王朝開始時達到高峰,《紅樓夢》為其代表。該書與《克拉麗莎·哈洛》①同時代,是東方的《克拉麗莎·哈洛》。如果中國的文化儘早地大放奇花異葩,然後在孔子死去後的幾個世紀中結束,像希臘文化那樣,那麼中國只能向世界貢獻出一些精闢的道德格言和民謠等等,就不會有後來的偉大的繪畫、小說和建築。看起來我們並不是在觀察一個民族被阻滯的發展,它像希臘和羅馬那樣在年輕的黃金時代就達到了頂峰;而是在觀察那延長了的民族的兒童期,它需要幾千年的時間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即使那時,它也許還會勇敢地去進行更多的精神冒險。

『①本書為塞繆爾·瑞恰生(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所著。作者是英國小說家。』

第二章 中國人的性格

老成溫厚

“性格”一詞是典型的英語詞彙。在理想的教育和人格培養中,除英國人外,很少有哪個國家的人像中國人這樣重視性格的培養。中國人似乎對性格過於關注,以致於認識不到在自己的整個哲學中還有任何別的東西。這種陶鑄性格的理想模式,即對世俗的慾望不存在任何非份的妄想,不捲入任何宗教侈談的理想模式,透過文學、戲劇、諺語,一直滲透到最下層的農民之中,給他們提供生存下去的理論根據。英文中“性格”一詞,意謂力量、勇氣、“有種”。偶或生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