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吾國與吾民 作者:不受約束

蒙古族的元朝;這兩個時期都是相應的生活上變得嬌氣,文學風格上變得頹廢的時期。上述第一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主張工巧、綺靡、浮豔的四六駢體;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優柔感傷的詞曲。人們看到的不是詞句的貧乏,而是詞句的繁縟、精細與工巧。再沒有任何泥土氣息,而是頹廢、細膩的宮廷脂粉氣。人們對字的聲韻,像十九世紀以來的歐洲人一樣,產生了相當的興趣。在文學藝術批評與貴族生活習慣上也變得更為講究,更為文雅。

正是在這些時期,繪畫和書法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貴族家庭興起,並將其藝術傳統一代代地傳了下去。在六朝時,中國文學批評第一次蓬勃發展起來。王羲之,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書法家,出生於一個大貴族家庭,就生活在這個時期。政治上的軟弱與恥辱不知什麼原因恰與文藝上的精雕細刻相吻合:南部中國在這些時期是由那些連自己的皇位都坐不穩卻能寫很精美的詩歌的人所統治著。這些既是皇帝又是詩人的統治者有梁武帝、南唐後主和陳後主。他們都是極其短命的王朝的皇帝,卻又是溫柔的愛情詩的作者。北宋的宋徽宗也是一個有名的畫家。

然而,也正是在這時期,種族的復生也萌芽了。因為北方征服者僅僅佔據著官位,下層人民仍然是漢族。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但他們不僅接受了漢族文化,並且允許他們的民族與漢族自由通婚。宋朝時的全國(滿族王朝)也大多為漢族。種族的構成正在起著變化。即使在文化上,這些時期也是外族影響滲入的時期,特別是在第一週期末的佛教印度雕塑,第二週期的蒙古戲曲與音樂。人種混合最明顯的影響也許是表現在現代北方人的語言和體格上。他們的語調有了變化,輕子音也變為濁子音,身高增加,並有一種快樂質樸的幽默感。正是這種與外來血統的混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漢族能夠長期生存下來。

文化的穩定性

然而,這並不足以解釋所有的問題。中國為什麼歷盡週期性的劫難之後,仍能生存下來,而沒有像羅馬被倫巴底人征服那樣被少數民族吞沒?這種種族耐力與吸收外族血統的能力究竟來自何方?這些問題還沒有回答。只有深入考察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中國今日的情勢。

這種所謂的種族耐力與活力盡管受中國中產階級退化品質的影響,但還是使中華民族歷經政治劫難而生存下來,並吸收了外來民族的血統得以再生。這種耐力與活力,部分是體質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而使種族穩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國的家族制度。這種制度有明確的定義和優良的組織系統,使得人們不可能忘記自己的宗系。這種不朽的社會組織形式,被中國人視為珍寶,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財產都寶貴,甚至含有一種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種禮儀,更加增強了它的宗教色彩。對這一套東西的意識也已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的心靈之中。

這樣一個組織良好而頗有宗教意味的家族制度,在漢族與其他家族制度意識不強烈的外來民族混合時,有著巨大的誘惑力。不開化的部族以及由不同民族的父母所生的混血兒總是急於加入到這樣一個家族中,並聲稱自己是這個不朽家族制度中的一員。設想自己一旦嚥氣時,並沒有真正死亡,而是仍舊生活在家族生活的長河中。這種家族制度也是使家族成員生殖繁衍的直接刺激劑。比如為了使林氏家族生存下來,就應該有許許多多林姓的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

或許純粹是因為家族制度的原因,中國人能夠將河南的猶太人同化。這些猶太人今天已被徹底漢化。他們不吃豬肉的傳統也成了純粹記憶中的事情了。只有中國人的家族思想,強烈的種族意識才能使猶太人自己的種族意識自慚形穢,歸於消亡。從人種學的角度看,這並不是什麼不光彩的成就。北部的韃靼人,其種族意識,種族自豪感甚至比不上猶太人。在這仲情況下,中國當地人在同化能力方面顯然比外來入侵者佔有更大的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滿洲人將永遠是中國人,而日本人的企圖將會徹底失敗:政治秩序可以改變,統治者可以更換,然而,中國家族仍然是中國的家族。

另一個使社會安定的文化因素是中國完全沒有固定的階級。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科舉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中國的家族制度使人口增加,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而科舉制度則使國家能對人口進行質量上的選擇,從而使才能得以再次繁殖,世代相傳。科舉制度始於唐代,是建立在中國貴人非天生的基本信仰上的,中國話是“將相本無種”。這種制度在漢朝的推舉文職人員的制度中已具雛形。公元3~4世紀的魏晉之後,官吏選舉制度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