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白銀券”勢必再
度崛起。
到那時,1963 年6 月4 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 號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
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
會在1964 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 年總統,局面將變得無法收拾。
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約翰遜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 屆總統時,他
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1964 年3 月,約翰遜上臺後不久,就下令財政部停止“白銀券”與實物白銀的兌換,從而事實
上廢除了“白銀券”的發行。財政部又開始以1。29 美元為支撐點,向工業界大量拋售白銀儲
備,以繼續壓制白銀價格,打壓白銀生產商的生產動力,防止白銀供應量上升。
緊接著,約翰遜又在1965 年6 月下令稀釋銀幣純度,進一步降低白銀在硬幣流通中的地位,
他說:“我想絕對明確地宣告,這些變化(稀釋銀幣的純度)不會影響我們硬幣的購買力。
在美國境內,新的銀幣將可以與同等面值的紙幣相互兌換。” '7。11'
華爾街日報1966 年6 月7 日的一篇報道譏諷地回應道:“確實如此!但是那個著名的紙幣的
購買力,在同樣的政府30 多年來的通貨膨脹政策下已經被逐步地侵蝕掉了。正因為如此,難
怪我們的貨幣完全和金銀分道揚鑣了。” '7。12'
美聯儲自己也承認,每年有計劃地、“科學地”讓美元的購買力下降3%到4%,以便讓勞工階
層能“看到”工資在上漲。
到1967 年夏天,財政部基本沒有“閒置”的白銀可供拋售了。
終結白銀貨幣的大業終於在約翰遜手中實現了。
。onefx/bbs
4。 “黃金互助基金”(Gold Pool)
在廢除金銀的貨幣地位的程序中,國際銀行家採取了“先銀後金”的戰略方針。先取白銀的主
要原因在於到60 年代初,世界上只剩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還在使用白銀作為貨幣,從美國貨
幣系統中“摘除白銀”只是一個區域性手術,所遭遇的阻力和波及面都有限。
黃金的問題則複雜和困難得多。在人類長達5000 年的社會實踐中,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
國家,無論什麼宗教,也無論什麼種族,黃金被世人公認是財富的最終形式。這種根深蒂固
的意識,決不是凱恩斯等人幾句輕飄飄的“黃金是野蠻的遺蹟”就能化解的。國際銀行家們非
常清楚,黃金決不是普通的貴金屬,從本質上看,黃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負歷史傳
承的“政治金屬”,處理不好黃金問題,是會在世界範圍內掀起金融風暴的。在白銀戰役尚未
結束之前,必須穩住黃金這邊的戰線。
由於美聯儲自30 年代以來的大規模通貨膨脹政策導致美聯儲貨幣發行嚴重超量,超量的紙幣
在追逐有限的金銀貨幣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推高了金銀價格。在美國國內,由財政部負責出
面壓住白銀價格,在國際上,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組織來代行財政部的功能,負責向市場拋
售黃金,將洶湧的黃金攻勢壓制在灘頭陣地。
噴氣飛機時代的到來使得國際銀行家能夠經常碰面,秘密商量對策。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國際
清算銀行於是成為他們著名的“巴塞爾週末”會議所在地。
1961 年11 月,經過密集協商,國際銀行家達成一個“高明”的計劃,由美國和7 個歐洲主要
國家建立了“黃金互助基金”,它的主旨就是壓住倫敦市場的黃金價格。該基金由參加國的中
央銀行出份子,總額為2 億7000 萬美元的等價黃金,其中美國最為財大氣粗,獨家承擔一半,
德國戰後經濟起飛,荷包也日漸鼓脹起來,加之戰敗國自覺矮人一截,所以認捐數額僅次於
美國,達3000 萬美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