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敦厚朱德 作者:瞎說唄

創傷,憤恨地說:“他們為什麼把我們的魚捉去呀!”

朱家的屋前屋後種滿了各種果樹。秋季,梨、棗、核桃和柿子掛滿了枝頭。祖父叫孩子們把這些果子小心翼翼地採摘下來,並囑咐他們不準吃,全給地主家送去。可是,地主嫌少,還罵朱家偷吃了。朱德心想:為什麼我們親手採摘的水果,卻叫地主家享用,明明是他們吃著我家的水果,反而罵我們是賊呢?他為此憤憤不平。

。 想看書來

祖籍廣東韶關的“狗娃子”一輩子最大的遺憾(3)

為了撫養眾多的孩子,鍾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飯。白天在地裡幹活,種田、種菜、挑糞,回到家裡要挑水、做飯、餵豬、養蠶,晚上還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紡線,一直到深夜。由於鍾氏的勤勞、聰慧,一家人的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下去。她做飯時,用菜籽油放在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裡做調料,讓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鍾氏親手紡出的線,請人織成布,染上顏色。這種“家織布”有銅錢那麼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老二、老三接著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鍾氏就是這樣終日忙碌著。

在朱德的記憶中,母親性情和藹,從沒有打罵過孩子,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在朱德稍懂事時,經常和哥哥們圍坐在母親身旁,在“吱扭扭”的紡線聲中,聽母親講那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每當母親講到窮苦人怎樣受苦時,孩子們的眼睛裡時常充滿了淚花;每當母親講到有錢人為富不仁、欺負窮人時,孩子們又恨得攥緊小拳頭。聽著聽著,孩子們睏乏了,母親把他們一個個抱回漆黑的小屋,紡車又繼續“吱扭扭”地響了起來。

四五歲時,朱德就開始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計。他後來回憶說:“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

鍾氏心地善良,她自己雖然生活很苦,還賙濟和照顧其他窮苦的鄉親。誰家斷了炊,誰家的婆娘生了病,她總是帶著朱德去安慰一番,送去一點糧食餬口。有一年,南巴地區鬧了災,不少災民外出逃荒。他們經過村子時,挨戶乞討。鍾氏拿不出可以救濟的糧食,就煮一鍋瓜菜糊糊,讓朱德送去。朱德從小耳濡目染,受著母親的影響,他也常常幫助年邁體弱的老人割草餵牛,幫助力氣小的夥伴把柴草揹回家……

後來,朱德離家參加革命,一直沒有機會回到家鄉看望母親(只是後來在瀘州期間與母親生活過一段時間)。然而,朱德深深地愛戀著自己的母親,關注故鄉的一切。抗日戰爭爆發後的一年,四川鬧災荒,朱德從來山西投奔革命的外甥那裡得知一些家裡的情況後,非常掛念年邁的母親。在抗日前線的山西洪洞縣,他悄悄地寫信向在四川瀘州的好友戴與齡求助:“……昨,鄧輝林、###揚、劉萬方隨四十一軍來晉……述及我家中近況,頗為寒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顧及他們。惟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想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係向你募二百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你作捐助吧!我又函南溪兄(寄)二百元,恐亦靠不住,望你做到復我。此候,近安。望你做到,復我。”

戴與齡接信後,才知名震全國的八路軍總司令竟如此兩袖清風,連資助老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位老同學感動不已,當即籌足200元,送到朱德家裡。

這封信現存國家博物館。片紙情深,滿紙質樸的語言,飽含孩子對母親的反哺之情,彰顯出革命者大公無私的坦蕩胸襟。

鍾氏在晚年知道自己的兒子擔任了八路軍總司令,但她仍不輟勞作,自食其力,惟一之所求就是在餘生之年能見上兒子一面,可因為當時正處抗戰時期,朱德身負重任,未能如願。1944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臨終時,86歲高齡的鐘氏念念不忘遠在千里之外的三兒朱德。

噩耗傳到延安,各界群眾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陝甘寧邊區政府文化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在會上號召,做母親的要學習鐘太夫人,做兒女的要學習朱德總司令。中共中央送的輓聯是:“八路功勳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毛澤東在輓聯中寫道:“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無產階級完人。”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等同挽:“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葆好家風。”

祖籍廣東韶關的“狗娃子”一輩子最大的遺憾(4)

此時,朱德的心情是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