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等人已經洗脫罪名,又被天子當眾許諾封為中郎將,不久後另有封賞。他們志得意滿,好似大功告成一般。
張濟心中稍有他人,小聲提醒李傕,“董太師、渭陽君以及其他眾人的事也要提一下,讓天子有所保證。”
李傕心中早已醞釀一番說辭,心想還用你來提醒?當然面上假裝開心地回答道:“那當然,我剛才正要說呢。”
他繼續跪地不起,說道:“我李傕,李稚然,乃是飲水思源之人。還有董太師威震邊疆數十載,並且擁立有大功,他一族需要平反、安葬,董太師侄孫女渭陽君董白尚在,還有我西涼數十萬士卒都嗷嗷待哺,請陛下垂憐。”
城上眾人聽得心驚膽戰,對方保不準什麼販夫走卒都要做將軍,可是大漢的中樞已經被他們拿住,只好妥協了。
“西涼所有將校朕一定重重有賞,董太師更是我大漢和朕的恩人。後續封賞就由諸卿遞交情況,請諸位放心,朕一定讓大家滿意。請諸位愛卿儘快平復時局吧。”
說完就撤去儀仗,暫於城樓內躲避休息。劉協真是的沒有辦法了,自己和朝政恐怕就由他們掌控,此刻既然局勢已定,就等著李傕等人安排好再一一同意了。
“臣等恭送陛下。”
王允的屍首當然不會收拾安葬,還要交給董白討一份功勞和好處。李傕等人交待此時之後,過了很長時間才收攏大軍,停止破壞。
其實這一次大亂王允的作用比賈詡還要來的重要,沒有他前面愚蠢的對策,李傕、郭汜等人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不過,西涼軍能夠成功攻陷長安,挾持漢獻帝和百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關東各路諸侯的觀望和不作為。
在董卓進入洛陽,廢立皇帝之時,關東十八路諸侯曾經起兵討伐董卓。
但是當董卓挾持獻帝和洛陽百姓退往長安後,卻鮮有人追擊,而是各懷異志,暗中積蓄力量,意圖割據自立,以待天下之變。
又過一年多,關東的各路諸侯卻沒有人站出來,只能說大漢人心離散。只有當時的曹操憑藉較弱的力量抗衡白波賊、南匈奴聯軍,恢復大漢領土,拯救了不少百姓。
其餘各地世家、士族、豪強紛紛擁兵自立、互相攻殺,誰也不真正關心朝廷安危,四百年大漢已經日薄西山了。
歷史上,董卓部下留在關中地區的,關東群雄也都各自擁兵自保。等到李傕郭汜進兵關中,這些人就都和李傕郭汜匯合,一起圍攻長安了。
因此,守城才八天,本來攻城毫無希望的李傕郭汜突然得到城內蜀兵和涼州兵的內應,攻進了長安。可以說關東群雄,尤其是距離較近的袁術包藏禍心,是李郭之亂的又一實際推動者。
王允死後,他的幾個兒子也被全部殺死,只有他侄兒王晨、王凌逃回老家。
在歷史上,王允侄子王凌後來被曹操徵辟,加入曹操陣營,逐步高升,在曹睿時期成為太尉。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曹魏政權後,王凌在淮南起兵,反對司馬懿,兵敗後自殺,是歷史上反對司馬家篡奪曹魏的“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
不過,此後太原王氏始終是士族高門,到東晉時,王與馬共天下時指琅琊王氏,也就是王朗一支,而和陳郡謝氏並稱王謝的,則主要是指太原王氏,在東晉中後期的政治舞臺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
西涼軍進入長安城,生靈塗炭,若是王允等世家上臺,也說不準大面積拋棄西涼國土,晉朝時期的悲劇提前上演。
五月底的長安城外幾十裡,竟然沒有絲毫過膝高的綠色植被。一座無名荒山之上,一名高大健壯的中年文士正負手瞭望,臉上些許憂慮當然不是因為自然環境。
一名鬚髮發白,身形瘦高的文士悄無聲息地走了過來。
“哈哈哈,我果然沒有看錯,你賈文和稱得上是西涼的翹楚。”
高大健壯文士,正是賈詡,賈文和。
賈詡回頭看到那人不由疑惑了一下,仔細端詳一番,方才認得出來,趕忙稽首拜見,卻被阻止。
那瘦高文士說道:“文和且不可折煞老身,某現在是鄉野一老翁,雖然才一個月,卻覺得輕鬆了很多很多啊。”
他繼續說道:“這些年來下來,某最多的體會是堅持初衷很不容易,特別是那些世家們虎視眈眈,不管是士族還是豪強,在他們那一圈眼中都是雜碎。現在這份擔子可能就在你身上了。”
賈詡躬身道:“詡謝過先生。”
……
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