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於的果斷行動,微妙的改變了戰場形勢。
假設他們沒有出擊,交由弓弩手一點點和第二批匈奴兵對射。那後續四千匈奴兵就可以在後者被殲滅之前趕到,然後全軍士氣高漲,一起衝上來肉搏,肯定能佔據優勢。
這是對方右漸將王的計劃,不可謂不精明。
可是,黃於在他們到達前果斷出擊,在很短的時間內殲滅了負隅頑抗的第二批匈奴兵。這樣後面的四千兵眼看著部族兄弟被殺光,必然士氣受挫。
他愣是把右漸將王的下馬步戰這個英明舉動,變為添油戰術,不可謂不果決。
戰場就是這樣瞬息萬變而又富有趣味,高手過招,見招拆招,終究是準備更為充分的無畏軍佔了優勢。
右漸將王看到前兩批部族已被殲滅,知道對方極難對付,可是他再怎麼說也還有四千人,怎麼也打得過對面已經疲憊的兵馬了。
“殺!”
“吼吼!”
匈奴兵如虎狼一般發起衝鋒,可是他們在還有二十步就能大殺特殺之時,迎來了一波弩箭,然後又一波弩箭。
一時間哀嚎聲四起,這些箭分明就是可怕的闕張弩射出來的,只要射中必然失去戰力。甚至有前後捱得近的匈奴兵,被一箭穿了兩人,到死也連在一起。
在匈奴兵以為箭雨已過,抬起頭探查的時候,竟然射來了第三輪弩箭!
第三輪只是擘張弩的箭矢,這說明剛剛的時間,弓箭手只完成了兩把闕張弩的再裝填。
不過三輪足矣,匈奴兵剛剛傷亡五百餘人還算事小,高昂計程車氣瞬間低落,才是最致命的損失。
黃於和五百多重步兵怒吼著和匈奴兵對沖,重甲兵直接把無甲的對手撞倒在地。往常只需補上一下,就完成了一次殺敵,可是又有更多的敵兵攻了過來。
一邊是裝備精良、士氣高昂,另一邊是數量佔優、無路可退,兩邊暫時打成平手。
這個平手是以五比一的交換比為代價的,“一漢當五胡”在此時應驗,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
眼看著匈奴兵人多,漸漸形成對黃於等人的圍攻。匈奴兵以為他們只要再堅持一陣,就能獲得勝利。只可惜,大將楊奉早已虎視眈眈,就等著全殲匈奴人呢。
楊奉大喝一聲,命令分成兩翼的第十二旅,依計劃展開行動。
第十二旅不少人出自白波軍,又經過童遠給的專門發展定位,現在他們多是步履如飛,擅於負重行軍殺敵的將士。
在匈奴人還來不及反應之時,他們就迅速完成了對匈奴人的半包圍。
在密集的號角聲中,匈奴人兩翼遭到楊奉兵馬的突襲,外圍警戒計程車卒根本不是無畏軍將士的對手。
決戰之前,右漸將王也看到無畏軍弓弩手兩翼也佈置了近戰步兵,所以他安排了各五百匈奴兵,在左右兩翼警戒。
在他的設想中,他們就算不能擊敗楊奉部,至少也能在中路大軍大勝之前拖住他們。到時候中路大勝,殲滅弓弩手,兩翼的雜兵還不是手到擒來。
很可惜,現實對於匈奴人來說非常骨感,楊奉部養精蓄銳已久,幾乎半柱香時間就擊潰了匈奴兩翼的警戒兵馬。在楊奉和參軍的分別帶領下,他們又向中間的匈奴大軍發起了攻勢。
之前安排對射交時候,他們一直不要參與,就是為了保留體力,用在決戰時刻。現在匈奴人全力迎戰黃於,哪有力量再對付楊奉?
匈奴軍士氣不高,兩翼最先潰散,導致尚有兩千人的中路大軍也已經是搖搖欲墜之勢。
匈奴人還有他們最後的預備兵馬,那就是看守馬匹的一千弱兵,這些兵馬雖然相對減弱,可是有一名經驗豐富的千夫長率領。
此時形勢危機,他果斷下令五百人上馬,火速馳援,留下僅適合作為牧民的五百老弱堅守陣地。
楊奉看到情況,他立刻分出人手,抵抗這些騎兵。
無畏軍步兵立刻組成一個個陣型,這些步兵陣只有前排持槍,後排多是持斧掄刀。旁人看起來以為他們再對付騎兵時,還不如屯田軍盾矛兵來的有效呢。
匈奴人也是這麼以為,五百騎兵衝不動準備多時的弓弩手,還對付不了這些裝備雜亂、倉促列陣的步兵嗎?
匈奴騎兵眼看接近到三十步,突然對面扔出大量飛斧!
旋轉的飛斧威力駭人,即使是用長槍、馬刀抵擋,也是槍折刀飛,人還會被擊傷砍死。
而且被飛斧這麼迎頭痛擊,匈奴人陣勢大亂。
“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