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區域的屯田人口並不十分龐大,不會出現市場供給不上,核心區域必須出售過多糧食的本末倒置情況。所以幷州北部各軍屯民屯,建設比較順利。
同樣因為水源不那麼充足,植被不宜一次性消耗太大,所以大規模養牛也受到限制。
不便大規模養牛,但可以大規模養另外一種牲畜,那就是驢。
驢在農業方面的幫助弱於牛,但在軍事用途上更為廣泛。呈規模化以後,甚至可以組建一支大規模運輸隊伍。
由於驢在山地丘陵行走方便,並且吃苦耐勞速度不慢,這支運輸大隊可以支援北方各地形作戰。
童遠的建議只是一個大致規劃方向,各軍屯民屯縣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開展。不過到了戰時,各地驢子騾子統一集中到軍屯,組成驢騾馬運輸大隊。
這算是他佔有河套等地以後的天然優勢,除了騎兵,這支驢子為主的運輸大隊將對他以後作戰起到很大幫助。
幷州北部已經安排妥當,原本屬於太原諸家管理的雁門郡則承擔著更重要的軍事職能。
尤其是雁門郡東北端的平城,雁門郡最北端的平城、強陰兩縣,周遭多是複雜的丘陵與溝壑,要想越過一段看似只有數里的丘陵,有時要圍著它繞上好幾圈,才能繼續前進。
平城是後世的大同,也是當年漢高祖大軍被匈奴冒頓包圍的地方。
在東漢末年,此地早就脫離了控制。不過漢人數量倒是不少。
除了路途遙遠不便於逃亡的本地人以外,還有許多因為中原戰亂,不得不向北逃亡至此的人。
還有一些之前被胡人擄掠,僥倖逃出後聚集在此,形成山寨自保。
這些山寨與逃民的聚落人口不多,但武德充沛、熱於經商。
他們生活在此經營了數條較隱蔽的數條商路。
其中幾條商路倒是常年有人通行,只是大部分處於溝壑之中,沒有兩側的控制權,這些路也敢能供民間使用。
新西涼軍將這些原有山寨、聚落和商路修繕翻新,部分吸納入屯田和四海商幫。
以平城為核心,雁門北部各縣安排了一萬屯田,然後開始巡查。
童遠透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平城是個大盆地,與南部東西向大川相連,有一條大河由西向東轉向東北,進入平城南部向東奔騰而去,這就是後世的桑乾河。
他去過此地,此時的尚幹河寬有數里,後世那條只有幾十米寬的桑乾河與此時相比只能算小溪。
河水有幾百里長幾乎是水平流動,兩岸低窪處形成的大小胡泊無數,四周蘆葦叢生,漁船星星點點。
外圍靠近蘆葦地方有整齊的農田,四周有溝渠,可澆水可排水,田裡種有一種一種象稗子草的作物,當地人叫稗子。
這裡的溼地水位高,含鹼量大,其他作物不易生長,稗子適合,只要把田裡灌滿水,地裡的鹼隨水滲入地下,或隨水排走,稗子就可以正常生長了,其他作物灌水後就枯死了。
只要地面上出現了鹼,就用水灌,直到收穫前保持地面乾燥,以便收割。
童遠還發現在鹼地適合種甜菜,根可熬糖,葉可食用,也可餵豬。再遠一些的地可中雜糧,也可種小麥,方便引水灌溉。
這樣這裡的種植非常多樣化,苜蓿、稗子、甜菜、粟麥等都有種植。
各作物時節不同、地形不同、功能也各有差異,搭配種植既可以避免某一時段忙不過來,也可以在生活上作為一種豐富和補充。
這也是一種因地制宜的嘗試,如果效果好,會在其他地方結合具體情況,適當推廣。
另外,平城也是周邊的山區,嚴格執行保護植被,尤其是建築和燃料,儘可能使用較少木材。
定襄、雁門地處陰山餘脈灰騰梁南部幾百裡,灰騰梁低矮,擋不住西伯利亞的寒流,冬季寒冷,普通木結構房屋防寒較差,且多以燒材取暖,大量木材用於蓋房、燃料,導致大片森林被砍伐。
如果放任自由發展,隨著人口的增加會引起整個區域的氣候、環境改變,最後又變成荒漠地帶,那就必須從中原轉運糧食物資,然後惡性迴圈
這是童遠不願看到的,所以立刻執行了保護樹木、灌木等植被的命令。
相比於命令,自下而上的意識更為持久有效。
一些用過碳石、體驗過這種本地著名特產的屯民起了帶頭作用,一些多年苦於風沙的流民成了重點發動物件。
軍屯又有政教體系,基層影響力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