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前後集結了六十萬大軍,其中真實能戰的兵馬也有二十萬之多。
糧草方面,他授意袁尚對出兵者留下口糧,其餘全部捲走,這樣也足夠大軍完全不生產吃上大半年。
可是,大軍參差不齊,雖有沮授高效配置裝備展開訓練,但形成足夠戰力至少需要數月。而且兵馬集結與糧食轉運也需要不少時間。
這種情況下對耗,當然是提前秋收且不能種植宿麥的袁紹方非常不利。
童遠也和眾文武討論了後續是戰還是和。
公孫瓚、公孫度認為應該繼續打。
現在朝廷站在童遠一邊,北邊局勢也很有優勢,更何況他們已經認識到,這一戰新西涼軍還沒有用出全部力量。
徐榮、賈詡則認為持續大戰並非上選。
之前戰役的目標是營救公孫瓚,遏制袁紹的發展。從目前來看這個目標已經完全實現了。
繼續打下去,是吞併幽州,攻取冀州。且不說情報顯示袁紹動員了大量人口,就是新西涼軍自身也不該一直糾結於一處戰場。
其餘眾人也發表意見,基本上新加入的認為應該打,原有人員認為不應繼續打下去。
其實童遠心中也不想繼續決戰,他知道要奪取整個幽州,還要動員河東、幷州的許多力量。
而攻滅袁紹,只會把他逼向曹操,那樣很快就是一場與最可怕對手的大決戰。
不久前衛覬、黃於加上董白的部曲,依然在曹操一半主力面前吃虧。到時候幽州不穩,冀州紛亂,他和曹操決戰,這實在不是一個好選擇。
可是新加入的眾人士氣高昂,如果直接選擇退兵恐怕會讓一些人失望。
尤其是公孫瓚,其人野心不小,說不定想著借我的兵馬圖謀幽州,繼續當一方軍閥。對於他一定要遏制其企圖,讓他融入他的軌道。
一番思索之後,他說道:“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進行一場大決戰,徹底收復幽州和冀州並不現實。但直接退兵,也只會漲了敵人計程車氣。”
眾人都認可童遠的判斷,一時誰也沒在多說些什麼。可結束以後,童遠專門來到賈詡營帳,問問他的計策。
賈詡平時陰冷寡言,但和童遠相處還是很有些共同語言。他直接說道:“主公心中已有決斷,我自然會想想在此基礎上擴大利益的計策。”
童遠會心一笑,果然他們都知道現在絕不是貪圖擴張的時候。
硬碰硬樹立更多的敵人,只會把自己往危險的境地推。真要是像董卓一樣逼得群雄聯合,那時再收縮才會吃大虧呢。
童遠把基本想法一說,賈詡也表示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讓新接納的眾人心服口服,同時儘可能拖住袁紹。其中最大難點在於,如何平衡好戰與和,既不吃虧,也不把袁紹逼得太過。
賈詡呵了一聲,眼中閃現出無比的自信,他渾身散發出一種境界,幾乎這世間被其把玩一般。
“那袁本初動員了六十萬大軍,其中九成是普通農民。只要拖到入冬,他們冬裝不足,糧食有限,也會失去決戰的信心。”
“而主公這個時候不是乘機進攻,反而透過和談勒索對方,這樣正好可以收兵。而我軍是越發展越強,到時候整個北疆之力為主公所用,何愁天下不定?”
有了賈詡的規劃,童遠大致清楚整個計策的節奏,不過這個局勢比較緊張的秋季該如何行動呢?
賈詡認為幽州的上谷與代郡位於太行以西,天然與另外諸郡隔絕。而且我軍可以從西、北、南三個方向攻擊兩郡。所以這兩郡是要拿下的。
不過這只是一計虛招,不用現在耗費兵力強攻。這個秋天重點依然是易水兩岸。
面對袁紹的大軍可以先假裝和談,拖上一拖。袁紹兵馬太多,需要時間集結,他肯定同意。
然後在深秋時突襲上谷代郡,引誘袁紹大軍深入,拉長戰線,大幅增加敵人的消耗。
待敵人輜重消耗,士氣低落時,再突然包圍對方,迫使袁紹割地求和。
童遠明白了賈詡的意思,他內心狂跳,越想越覺得賈詡的計策恐怖深邃。
這一招不就是匈奴、鮮卑、羌氐對付大漢的戰術嗎?這不就是漢高祖劉邦遭遇的白馬之圍嗎?
賈詡不愧是西涼出身,不僅擅於中原自古以來的傳統謀略,也學會了草原上的戰略戰術,實在是深不可測啊。
兩人又討論了細節,基本拿定主意,就是要逼得袁紹求和,卻不深入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