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將領有點摸不著頭腦。
還是有軍政體系的無畏軍來遠衛堅決執行命令,穩固後方糧道和偏遠部落、豪強。蘇則也分出精力,讓楊奉等人調集更多糧草物資接應。
另外聯絡鮮卑單于步度根,威脅呂布軍的側翼,至少探知他那邊有哪些胡人部落在支援他。
司馬懿透過賈逵和細作得知情況,嘆息一聲,只得放棄攪亂整個河套的計劃了。
原本他打算讓各部派出大量小股騎兵,破壞新西涼軍糧道,逼對手消耗本地物資,激化矛盾。
然後趁亂讓呂布和拓跋鮮卑全力進攻。
這拓跋鮮卑是他們留的後招,這個部落位於塞外遙遠的地方。由於生產力低下自然條件惡劣,他們不得不大範圍遊牧生活。
劉協為了對付童遠、曹操等人,依靠新團隊的某人,借李儒之手救了呂布。下詔說是讓呂布往蓬萊仙境,其實讓他從渤海上岸,往塞外統轄遙遠胡人去了。
這拓跋鮮卑在呂布等人號令下,提升農牧手工業生產力,學習漢字投靠劉協,幾年內迅速兼併了幾十個遙遠部落。
由於拓拔鮮卑又假裝臣服於單于步度根,不時送上貢品並和睦相處,這一訊息就沒能傳到靠近漢土的這一帶。
由於新西涼軍採取穩固策略,不給他們攪起河套之亂的機會,司馬懿這一後招此時用不上了。
其實,這也是童遠和賈詡、田豐等人商議的結果。
呂布突然出現,其能量絕不是僅僅在陰山河套襲擊邊境要塞。再加上得知司馬懿在這次行動之中,那對手絕不是單方面調兵遣將可以剿滅的。
既然如此當然採取穩妥的策略。
童遠雖然不是歷史專業出身,但是因為研究過這一時期的生態環境演變,對於脈絡發展有一定掌握,所以知道北魏時期的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規模碩大,河套、幷州鮮卑、漢人百姓大量參與其中,整個北方傷筋動骨。主要軍鎮在鎮壓中隨之崛起,北朝中很有成就的北魏很快滅亡。
呂布、劉豹、司馬懿等人的行動就在推動河套等地的叛亂。雖然河套漢民堅決支援自己,胡人部落也多對新西涼軍擁護,可是對方準備多時,肯定也有機會。
這種事件一旦發生,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避免逐步歸化的胡人部落大叛亂,比圍殲劉豹等人更為重要。
司馬懿等人也暗中讚歎童遠的決策,於是與呂布裡應外合,選擇陰山東部與鮮卑單于步度根的交界區域,突圍。
最終在劉豹隱藏的實力、司馬懿的計策和呂布的接應下,小敗公孫瓚兵馬,向北突圍而走。
蘇則、胡琅兒、公孫瓚等人在童遠戰略目標下,不展開追擊,放任他們離去。主要加強當地防禦和屯田建設,對原有防線進行大規模調整和加強。
陰山長城計劃呼之欲出。
陰山寒冷料峭,而且降水急劇減少。
這種環境對於農耕非常艱難,莫說1戶五十畝地,就是200畝也難以供養起來。強行用水又會大幅破壞原有水源基礎,所以,不適合將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基礎和組織架構,生搬硬套到此地。
漢人也可以放牧,而且可以與河套的種植業結合起來,將遊牧上升為畜牧。
當地大量的煤可以取代木炭使用。質量優於中原的鐵,計劃運輸到幷州南部和司隸等地,依託韓暨改進過的水排,進行大規模冶煉。
如此,以畜牧、果樹、糧食、工礦、運輸、貿易、皮毛、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樣化發展,才是河套陰山的正途。
小農經濟無法發展多種農牧經濟的同時,再兼顧工礦、基建和運輸。
地主莊園經濟專注於土地、家族和文化,只有少部分才會順應童遠的引導,關注上述經濟型別。
所以,新西涼軍式的屯田,是最優選擇。
這種屯田與中原密切聯絡。當地的糧食需要從南向北轉運一部分,而鐵礦、果乾、肉乾大量向南輸送。
人口方面。
之前河套求穩,也是對胡人部落採取團結政策,沒有像幷州一樣安置大量軍屯民屯。現在,至少豐碩的河套與廣袤的陰山,要以屯田為主。
對胡人的部落中,比較擁護的編入屯田。其他的勸說其南遷,到平原的編戶齊民,實在不宜調動且在偏遠地方的,實行羈糜政策。
這次匈奴之變,很明顯劉豹是罪魁禍首之一。
童遠對這件事思考了許多。之前留著此人就有釣魚的意思,現在的種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