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關之戰時,洛陽城內正式開始交手。
種輯作為比兩千石的城門校尉,把控著洛陽諸多城門,作為副手的城門司馬也是李儒、種輯的人。
可是具體到各個城門的門候,就半數是其心腹,半數是靠謊言將其矇在鼓裡的。
除此之外,還有北邊的平城門是宮門之一,由衛尉下屬的屯司馬管轄。作為士孫瑞的下屬,種輯當然不能放任他們把控此門了。
他和董承的兵馬第一時間就從城牆向此門發起突襲,結果一個時辰徹底拿下平城門,不過終有少量守軍逃走,往剩餘羽林軍、楊彪和其餘官員處報信。
種輯、董承傳言楊彪的部曲造反作亂,給楊彪的行動造成了一定麻煩,可是有羽林軍和其他官員作證,就方便了許多。
羽林軍剩餘2000多人,他們大部分要謹守宮城,只能分出500人支援楊彪。
洛陽官僚多養部曲家丁,少則數十多則千餘,尤其是以養關中河套勇士,以及烏桓、山越胡丁為優。
楊彪又聚集了十幾名同僚,部曲家丁2000餘人作為即戰力。
再加上城內楊家部曲多達1500人,總兵力4000多猶勝過種輯、董承。
楊彪立刻做出判斷,集中兵力攻打北邊屬於宮門的平城門,優先保護宮城,並爭取解放更多羽林軍加入自己這邊。
到李儒發現天子不在伊闕關之時,洛陽城內的激戰還在持續,平城門幾次被楊彪等人奪下,又被種輯奪回數次,短時間內還分不出勝負。
多數官員並沒有率領部曲家丁參戰,尤其是站在童遠和曹操兩邊的官員,已經集結部曲家丁卻搞不清情況楚前,堅持兩不相幫。
局勢到了最微妙的時刻。
李儒思考整個計劃過程。
一開始,是與董承管家演戲,接受楊彪意見罷兵以後,伺機引誘天子信任那波叛軍,然後突然倒戈擒拿天子。
這部分過於順利,天子竟然親自出城慰問西市,再要嘉獎那夥叛軍。這是第一個奇怪的點。
接下來,天子一行突然變更路線,向南渡過洛水急性伊闕關,路上還果斷擊敗用計分兵的胡缸追兵。
這突然的變化被證實竟是個誘餌,這是第二個奇怪的點。
不過沒關係,洛陽的兵力情況就是基本盤。
洛陽以東是無畏軍第一衛第五旅,校尉韓福、都尉孟坦的兵力封死了東邊路線。
洛陽以南有無畏軍第一衛第二旅,久經沙場的伍習徹底把控著梁縣和軒轅關。
自己、李選、種輯、董承和董承管家的兵馬不用多說。
就算最擅於軍事的段煨,也表面向自己臣服,其麾下已經有兩旅精銳是自己安排的人掌控,如果突然背叛必會被內部起兵阻攔。
北邊孟津之前有周倉和卞喜的兵馬,有他們近在咫尺所以他遲遲不敢對天子動手。
不過為了對付劉表、孫權,周倉已經率領主力離開,只有卞喜也不多的兵馬守衛。
也因為如此,自己才同意李選這個有些冒險的提前動手的計劃。
只有判斷出天子藏在哪裡,勝利者就是自己,以及背後的主公--董威。
在進軍伊闕關之前,其實就有些防範天子有可能不在此處了,所以讓李選率領後隊人馬沒有渡過洛水南下,還將董承管家的一萬兵馬交給他。
當時只是防範,沒想到最後證實了天子真的不在伊闕關。
不過也沒關係,能藏的地方排除伊闕關也就兩個,一為洛陽城,二為西市。
種輯每天都派人將洛陽城的訊息傳遞給李選,李選又和李儒對戰局保持著密切的溝通。
“洛陽城內,楊彪集結兵力反攻平城門,不過大多數羽林軍仍舊堅守宮城各處……這看起來似乎在護衛著天子。”
李儒和李選第一反應就感覺天子仍舊在洛陽城內,此時只需要城外李選率軍入城,就應該能拿下天子。
不過……
結合之前比較奇怪的兩點,李儒對天子和他的幫手們也重視起來。
這會不會和伊闕關一樣也是個圈套?
最後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拿下洛陽宮城,卻發現天子在城外糾集了段煨兵馬反殺回來。
那樣群臣必定放下中立,直接率領部曲家丁反攻自己……
李儒在仔細消化李選稟告的這兩天西市戰況。
巡城監與四海商幫聯手,組織起民兵屢次擊退進攻。交手中計策百出,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