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一事,就知道有任何變革,真真都是叫人如履薄冰,非得小心不可了。
李賢對這種小心翼翼的規避辦法倒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畢竟他並沒有加入什麼有名的學校或組織,聽了武志文的解釋,他只是微微一笑,一時還想不到其中深意,只是略一點頭,便又繼續前行了。
因為是訓練緹騎所用,這裡佔的場地很大,其實是原本的一處極大的荒地,種不得莊稼,所以改成了候補緹騎的訓練之所,校舍並不多,稀稀拉拉的幾十間房,還是以宿舍為主,只有十幾間校舍用來辦公和授課。
“校舍似乎少了一些?”李賢看了一圈,對這裡的武庫嘖嘖稱奇,因為是緹騎要用,所以鮑家灣的兵器局出產的最好的武器和鎧甲都在這裡,寒光耀眼,李賢雖然不是武人,但也是識貨的,看了一圈,就知道就算是皇城禁軍的裝備,恐怕也是遠不如這裡。
“回閣老的話。”武志文笑道:“咱們這裡授課,除了教授一些兵書之外,平時是用不著校舍的。”
“哦?”李賢聽了,大有興趣,問道:“難道這裡的學生都識字?”
“是的。”武志文笑了笑,答道:“最少也要能通讀武備志才成。”
“了不得,了不得”
當時武人不識字的情形是很普遍的,一個武人大字不識一筐是正常,但武能開弓,文能讀幾本兵書,就可以被稱頌為“儒將”了。
這些酸腐文人似乎忘了,就在幾百年前的唐朝,大臣們出可以為邊將節度,入可以在朝為宰相,協助天子治理天下,不過幾百年下來,文人連馬也快不能騎了,而武將也被視為粗鄙無知之徒,這不知道是一出喜劇,還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
第630章 少年
轉了一圈,自然還要去看看校場上訓練中的候補緹騎們。
“這些全是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的少年郎,”一邊走,武志文一邊介紹道:“都是將門世家子弟,全部是初通文墨,曉暢軍務,在這裡,就是更進一步的培養他們的軍人氣度和紀律,當然,武藝馬術射術,還有軍務指揮,也是學習的重點所在。”
“哦,這麼一來,豈不是未來的將官麼?”
“是有這種打算。”武志文也不欺他,笑道:“緹騎是太保預備練成三萬人以上的純騎兵隊伍,現在剛開始拉架子,也在準備戰馬,軍官自然都是當務之急。這些少年郎再過三五年出去,可不就是現成的軍官?”
明朝的軍官其實已經是世襲制度,老子是指揮使,兒子就是指揮使,老子是百戶,兒子當然也是百戶。
至於合不合格,且再兩說。
邊軍是營兵制度,但營兵的軍官也是從衛所裡調去的,軍戶想在營兵裡出人頭地,也得看祖墳上冒沒冒煙,一般來說,一個軍戶入營當兵,到老有幸活著退伍時,最多能幹到火長。
而一個百戶官入營,自然而然的就是軍官,升到遊擊將軍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最不濟,也能幹個守備。
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但在朝官看來,這有益於軍隊的穩定,將門世家與國同休,忠誠度上當然靠的住,用這些人,當然比提拔一個小兵要強的多。
於是明朝軍制就這樣定了下來,可以看到,明朝的名將沒有一個是出自小兵家庭的,最不濟也要是個特殊人才,比如秀才出身的李成梁。而普遍的情形就是將門世代是將門,比如戚繼光家,就是世襲的衛指揮僉事。
這是當時的實際情形,張佳木雖不願意,但精力還暫且放不到這上頭來。而且,當時的將門在教育上還算不壞,子弟們允文允武,文能通讀,武能騎馬射箭,底子比普通的軍戶子弟和百姓強的太多,所以象緹騎這樣的精兵,選拔候補武官時,自然而然的,將門子弟就比普通人要多的多。
果然,李賢一聽說全是將門出身,當下便很喜歡,道:“好的很,將門世家,忠和勇都有保證,太保練兵,果然是很有他的章法。”
聽這麼說,出身平民的武志文只是一笑。要說本事,他比當時絕大多數的武將都要強的多,文能通曉經典,武能安邦定國,能從武進士出身,本身就是自身實力的體現,但如果不遇到張佳木,恐怕他這一生都要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了。
這些話當然不必和一個文官說,哪怕對方是閣老首輔。
所以武志文只是笑了笑,繼續陪著李賢走下去。
現在在李賢面前,先是一個十二歲少年組成的方陣。人數大約是三百人左右,按一定的間距排列整齊,面對李賢,雖然年紀幼小,但這些少年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