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服務業等等產業的開放,那無異於是引狼入室,縱容外資企業大舉進攻中國市場。目前內資零售業、金融業、服務業和其他產業在國際化浪潮之下陷於困境的原因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國際化之前“放開水閘而沒有挖溝渠”。
但是又有專家學者說我們的金融改革是不得不做啊。做當然是應該做,但是我們的改革要三思而行。比如說中國人民銀行曾經宣佈人民幣匯率要靈活浮動,要跟國際接軌,而且中國人民銀行要把匯率波動的風險由央行轉移給企業承擔。我想請問大家一句話,曉不曉得美國、日本和歐洲為什麼可以實施浮動匯率制度?我想告訴大家,因為這些國家的公司大部分都知道如何對沖外匯風險,我想請問,我們中國的公司有多少知道如何對沖外匯的風險。中航油已經算是不錯了吧,但是一出手就慘敗而歸,其他的公司就更不用說了,這種情況下還奢談浮動匯率是不切實際的。
既然很少有中國企業知道該如何對沖外匯的風險,你怎麼敢把風險給企業承擔呢?而且中國是加工型的製造業大國,平均利潤可能還不到5%,匯率的小小波幅就會把利潤全部掏空,所以這麼重大的匯率改革對中國市場的影響是很重大的,並不是只要一執行就是與國際接軌嘛。否則,那又是隻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卻完全不知道浮動匯率的背後是要有配套措施的。
企業家所面臨的第三個衝擊——高風險
我在《標本》一書中,特別指出中國的地產企業負債過多、風險過高的問題。我們的企業家肯定認為高負債是很正常的,我認為這就是民族企業家的悲哀,因為我們根本意識不到這是不正常的現象。
萬科的王石每次演講時,都不忘講到香港的新鴻基,他說新鴻基比萬科大100倍。事實上,香港的地產“四大天王”:新鴻基、恆基兆業、新世界、長江實業,最少都比內地的同行業企業大100倍。而且香港的法治化建設比內地好得多,信用體系也比內地健全得多,因此它們應該更有能力去借錢是吧?我想請內地讀者猜一下,它們的資本負債比例是多少?內地的上市公司是100%~300%,而它們的平均資本負債比例20%。
和內地企業相比,“四大天王”的經營戰略保守得多,難道保守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嗎?各位請再想想,“四大天王”各項財務資料的類似度讓我感到震驚。我們可不可以這麼理解,和它們不一樣的公司恐怕早就被淘汰了吧。它們為什麼能夠成長為比內地同行大100倍?“因為成功的原因只有一個,而失敗的原因很多”。
那麼,中國的企業為何承擔這麼大的風險呢?我想這和中國企業家特有的浮躁和投機取巧的心態有關。中國企業家的心態非常的浮躁,總想迅速的做大做強,而不注意企業經營細節的最佳化。他們所謂做大做強的最迅速而且投機取巧的方法就是透過負債融資,而這也是為何我國企業的負債率之高恐怕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原因所在。
企業家所面臨的第四個衝擊——認不清行業本質
我在《思維》一書中指出,觀點、資金、人才和技術其實已經不再是現時企業主要的問題了。它們雖然是企業成功的三要素,但更重要的是符合行業本質的戰略指導思想。怎麼理解我這句話呢?
最近一些日本企業相繼衰亡,包括日本日產、三菱集團、索尼,都出現過極大問題。從日產到索尼的變化你就看得出來,他們要挽救公司,要重新取得它的競爭優勢,他所改變的既不是我們國內企業要上市、要融資,也不是技術升級,也不是尋找人才,不是說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尋找一個能夠符合行業本質的戰略思想,日本人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在這方面是要反思的。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開闢高新技術產業區,但是如果科技新區只是單靠土地以及稅收的優惠就能搞高科技的話,那麼世界各地都可以搞高科技了。發展高科技並非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不是政府批一塊地,或給一些稅收優惠就能搞的。因為大家根本就不知道高科技行業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很多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對行業的本質把握是有所欠缺的。
目前政府推行產業政策的問題就是根本不知道行業的本質是什麼,而是自己想象著去擬定不符合行業本質的產業政策。我想這麼說,任何不符合行業本質的政策都會遭致失敗,例如以前政府所推出的“市場換技術戰略”,最後結果卻是市場丟了,技術也沒換來。
也許最後,你會發現我們大力推行的產業升級可能是錯的,為什麼呢?西班牙的紡織業水平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