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小說:中國人盜墓史 作者:風雅頌

一查史料,原形畢露。清馥殿,是上面說到的,明世宗朱厚熜所建。大殿坐西朝東,有9間,是行香之所。朱厚熜被勒而未死後,一意玄修,崇奉道教,經常在清馥殿與群臣做道場。

清孝陵隆恩殿及東西配殿的楠木樑,正是清馥殿9間大殿楠木料改制的。不僅用了清馥殿的木料,還用了錦芳亭的天花板。至此,清孝陵的建築材料來源露出馬腳,為拆除明代宮殿建造陵寢,至此這一歷史之謎才被揭開。

● 十三陵曾四次遭遇被盜危險

明十三陵雖然被拆大改小了,卻是歷代帝王陵寢中儲存最好的,有11座陵寢地宮至今仍然完好,沒有被盜過。但與所有帝王陵一樣,十三陵也曾遭到多次破壞,或者說盜未遂。在明未亡國時,便至少有四次被盜的危險。

第一次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這年七月,蒙古瓦剌將領也先,率瓦剌軍挾被俘的英宗南下,有部分瓦剌軍進入陵區,將長、獻、景三陵享殿內靈座毀壞,並焚燬了祭器。

第二次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韃靼部俺達汗率部進犯明朝,部分士兵進入陵區,搶掠了康陵果園等處。

第三次在崇禎九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的八旗勁旅於當年七月初七攻破昌平城。緊接著,清兵焚燬了天啟皇帝的德陵。為什麼清軍要毀壞德陵?其實是為了報復天啟皇帝盜掘大房山金國皇陵。

第四次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即將滅亡前夕。三月初,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攻陷昌平城,放火焚燒了康、昭二陵明樓及定陵殿廡。

在這四次事件中,如果時間允許,哪一次都可能如北宋鞏義皇陵一樣,將明陵掘個底朝天。但不幸中的萬幸,明陵躲過了侵略者的洛陽鏟。特別是在第四次事件中,如果不是搶佔北京城,加上清軍緊逼,李自成的起義軍應該是不會放過十三陵的,是會報崇禎皇帝朱由檢挖他祖墳之仇的。

但起義軍僅是焚燒了部分明陵,便快速南下了。十三陵逃過了最大一次,也是最可能被盜的一次危險。

● 朱由檢“金頭收殮”傳說引來盜墓賊

李自成攻破京城後,朱由檢在絕望之中,登上萬歲山(煤山),在壽皇亭旁的一棵歪脖子槐樹上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如果他要不上吊,而是潛逃出宮,再組織人馬,大明的東山或許會再起,畢竟當時天下還姓朱。可惜啊,歷史不容如果。

李自成的起義軍在清理明宮時,發現了朱由檢和皇后的屍體,遂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先裝入柳木棺內,後又提高規格,重新改殯:以紅漆棺殯朱由檢,以黑漆棺殯皇后,棺內的朱由檢,頭戴翼善冠,身著袞玉滲金袍,皇后亦依制加袍帶。

因為生前沒有來得及建造壽陵,李自成在戰事吃緊的情況下,將朱由檢與皇后的屍體一起葬入朱由檢的寵妃——田貴妃墓中。

可能一般人不明白,田貴妃墓怎麼能容得皇帝皇后二人?其實在明清兩朝,都會專門為後宮嬪妃營建一個大墓,這是集體墓穴,預留空間,嬪妃死後就一個個葬入,所以妃墓的空間很大。田貴妃的墓可容9名妃子於日後下葬。

偷樑換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9)

此時,距田貴妃入葬不到一年。民工挖了好幾天,到第四天早上才挖到地宮石門,使用拐釘鑰匙才開啟石門。當天下午三點後棺槨送到下葬,棺槨之前擺好香案祭品,點起萬年燈後,眾人退出,將兩座石門先後關閉,填葬墓道。後來,清朝又以帝王之禮,對思陵進行了改擴建。

思陵說是帝王陵寢,但畢竟是亡國之君的墳墓,還是由妃子墓改建的,裡面的隨葬品應該沒有什麼,但令人感嘆的是,它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地宮被盜墓賊盜過的明朝帝王陵。

盜陵的起因,據稱與一個傳說有關。

傳說李自成在將朱由檢的屍體運往昌平時,發現屍體上的腦袋被誰砍掉了,於是只好現找材料和工匠,臨時鑄了顆金頭,安在朱由檢的脖子上,那顆金頭有十幾斤重。

有一天,附近思陵村一位老人清早起來撿糞,發現了思陵上有很大的盜洞。聞訊來的守陵戶驚呆了,順著盜洞進入地宮一看,棺材早已經腐爛了,朱由檢的屍體成了一具骷髏,脖子上的那顆金頭不見了——盜墓賊原來是衝著金頭來的!

後來,思陵村的陵戶們把村名改名為“盜陵監”,意思是加強對盜陵行為的監視;再後來,“盜陵監”又被喊成了“悼陵監”。實際上“悼陵監”是嘉靖時為孝潔皇后陳氏營建悼陵而設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