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童屹看著父母離去,妻女殤逝,心中悲痛難抑,但是童屹心想這樣也好,至少把素月接進府裡,若以後事發牽累的人也少一些。童屹所做的不過是和慧敏的一個交易,當時正值嘉瑞大婚,童思明為首的朝中勢力主張皇上親政,慧敏自是樂得借這個機會趕走障礙。
童思明乞老歸鄉後,童屹隨之也辭去了原本的國子監祭酒和徵月王師督軍的職位,慧敏看童屹心思清楚,又粘帶著些親故且之前又幫過他忙,便把京中防務交給了童屹。畢竟是找了近十年,念及生死未明的仇人,慧敏大概也放棄了吧。自此童屹性情大變,整日閉門謝客,在朝中逐漸的孤立出來。這一點是童屹刻意而為之,而慧敏果然很滿意,所以近年童府一切還算平穩,直到童屹之子十六歲中的武舉,朝中又掀波瀾。
童景瑜自小聰穎,並且又得童思明和顧庭宣良教,由於父親童屹在朝為官,便免了鄉試,十三歲下場一舉考取了舉人。當時童屹剛剛接手京城防務,疲於收拾當年傾城之亂遺留下來的殘局,安撫百姓,重建街市。回府後心思又多在青蓮母子身上,童屹為了不耽誤童景瑜的學業,又見童景瑜與青蓮不和,便把長子送去了塾裡讀書,不再和青蓮同窗習教。
童景瑜從小是由當朝大學士親自教導的,見了那些學業無成的官宦子弟和呆板無趣的先生自然是諸多不滿,心氣高傲。童景瑜第一次下場就考取了功名,很是高興得意,心中想著這回兒算是為父親爭光了。誰知童屹得知長子中舉的事情也沒有什麼表示,心思完全放在青蓮的身上,親自教習他讀書練武。
童景瑜一直就很仰慕父親,想著如今年少得志,總可以得到父親誇獎了吧,哪怕只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也好啊。可是父親卻似乎並不在乎,當時童景瑜已經慢慢放下心中對青蓮的芥蒂,因為童屹對青蓮的教育實在是太過嚴苛,連自己都看不下去。雖然青蓮並沒有得到父親的寵愛,卻搶奪了父親所有注視的目光,童景瑜心中不平愈滿。
當時童屹已經辭去國子監祭酒一職二年有餘,但是對於童景瑜年少中舉當朝還是頗有微詞,畢竟人走了勢力還在,很多朝臣都含沙射影的藐視童景瑜不過是借了童屹的餘蔭而已。關於傳聞童屹自是不理,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兒子的學問水平,況且自己年少時不也不是這樣被人質疑過?雖然童屹心中很自豪,但是為了不讓兒子驕傲自大,便在面上未有表示。
童屹用心良苦,卻不知適得其反,童景瑜見父親不聞不問,心中苦悶,為了想得到父親更多的關注,學問上更是用心向上,只是人也越發的驕縱起來。童屹的武藝是瞞著父母跟著護國公宋將軍的學的,在詩書之家童屹年少時習武學得遮遮掩掩。現在童屹身當武職,童景瑜學武便是光明正大,童屹怕自己所學不精,還特地請了武術、騎射教習師傅指導兒子。
童景瑜也很是發奮,勤於練,進步很快,加之童景瑜平時研習兵書,還時不時的向父親討教,甚得父心。有這一樣的優秀的兒子童屹自然是很自豪的,所以童屹也一向隨著兒子的喜好,並不多加管束。童屹卻不知童景瑜這般努力,不過是想多得到一些自己的關注和讚許,卻不知自己過於寵溺,出了事情。
童景瑜十六歲那年,自己偷偷的去參加了武舉人的選拔,騎射、武術、軍策各項童景瑜都脫穎而出,成績名列前茅。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童景瑜知道成績後興匆匆的回家想告訴父親,自己終有一天也會成為像他一樣的文武全才。但童景瑜卻不知回府後還未見到童屹,便得知父親讓他跪在敬祠堂中思過。
童景瑜如此優秀,童屹作為父親自然是歡喜自豪的,可是那孩子雖然憑著真本事考得了舉人,卻不知現在朝中滿是一片指責自己包庇的罵聲。雖然童屹並不是武舉的主考,事前也並不知情,但是由於自己身當武職,有又曾為軍功封侯,童景瑜之功名再怎麼也脫不了維護的干係了。
為此童屹盛怒,那次用家法好好的教訓了自己的兒子,嚴厲的責打下讓童景瑜牢牢地記住了,做人要低調,要掩慧,要實務,要慎獨。那一次面對父親的痛罰和訓斥,童景瑜真正的認識到父親的睿智,但是無奈自己的爭強好勝,錯已鑄成。由於童景瑜再次年少得志,連同十三歲的功名也被人質疑,童屹不想惹事,自然是要避嫌。
就因為此,原本意氣風發的童景瑜,失去了平步青雲的機會。在童屹的授意下童景瑜也不再參加文科會試,領了武職跟著父親從巡防的小小的校尉做起。因為童屹當時孤立朝中,又漠視皇上失權,因此童屹也怕童景瑜被別人算計了去,所以自己親自磨礪。從此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