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想好好陪伴十歲的女兒。最近幾個星期,她一直請求我陪她下棋,所以,我剛剛提議同她下棋,她就高興地答應了。她年紀小,棋卻下得不錯,我們的水平不相上下。她第二天得去上學,因此下到九點時,她就讓我加快速度,因為她要上床睡覺了,她從小就養成了準時就寢的習慣。不過,我覺得她有必要做出一些犧牲,我對她說:“你幹嗎這麼著急呢?晚點兒睡,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別催我啊,早知道下不完,還不如不下呢!何況我們不是正玩得高興嗎?”我們又堅持下了一刻鐘,她越發不安起來。最後,她以哀求的口氣說:“拜託了爸爸,您還是快點下吧。”我說:“不行,下棋可是嚴肅的事,想下好就不能太著急。你不想好好下棋,那我們現在就別下了!”她愁眉苦臉地撅起嘴。我們又下了十分鐘,她突然哭了起來,說甘願認輸,然後就跑到樓上了。
那一剎那,我又想起九歲時,遍體傷痕地倒在樹叢中的情形。我再次犯了一個錯誤———忘記了下坡轉彎時應該減速。我原本想讓女兒開心,可一個半鐘頭之後,她竟然又氣又急,甚至大哭起來,一連幾天都不想同我說話。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答案是明明白白的,我卻拒絕正視它。女兒離開後的兩個鐘頭,我沮喪地在房間裡來回踱步,終於承認了一個事實:我想贏得每一盤棋,這種慾望過於強烈,壓過了我哄女兒開心的念頭,讓週末晚上變得一塌糊塗。我為何再次失去了平衡?我為何強烈地渴望取勝,且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我意識到有時必須放棄取勝的慾望。這顯然違揹我的本性,我渴望成為贏家,這樣的心態,曾為我贏得了許多許多。我在下棋上也只以取勝為目標。不僅如此,做任何事我都想全力以赴,這樣才會使我感到安心。我必須改變這種心態了!過於爭強好勝,只會使孩子同我日漸疏遠。假如不能及時調整,我的女兒還會流下眼淚,對我產生怨恨,我的心情也會越來越糟。
我做出了改變,沮喪和懊惱跟著消失了。我放棄了下棋必須取勝的慾望。在下棋方面,曾經的我消失了、死掉了———那個傢伙必須死掉!是我親手結束了他的性命,而我的武器,就是立志做個好父親的慾望。在兒童和青年時期,求勝的慾望曾給予我很多幫助,不過如今身為人父,那種慾望甚至成了我前進的障礙,我必須將它清除出局。時間改變了,我也必須對以前的自我做出調整。我原本以為會對過去的自我念念不忘,實則全然不是那樣。
抑鬱的價值
對那些有勇氣承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選擇放棄,是獲得成功必經的一步。在心理治療中,病人常常要經受多次的放棄,其經受的重大改變,甚至多於一般人一生的改變。他們須在短時間內,放棄同等比例的“過去的自我”。這種放棄,在病人第一次同心理醫生見面之前,其實就開始了。例如一個人接受心理治療,就意味著他(她)預感到,需要放棄“我是正常的”這一自我形象。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這對男人可能格外艱難,承認“我不是正常的人,我需要醫生的幫助”,瞭解自己“為什麼不是正常的,怎樣變得正常”,就等於是承認“我是脆弱的不成熟的男人”,因此放棄的過程,通常在病人求醫之前就已開始。我在放棄了永遠取勝的願望後,曾感到異常消沉。放棄某種心愛的事物———至少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肯定讓人痛苦,但適當放棄過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因放棄而感到抑鬱,是自然而健康的現象,只有放棄遭到某種力量的干涉,才是不自然、不健康的現象。放棄的過程無法進行,抑鬱的心態就會延續,直到心靈找到出路。
很多人看心理醫生,主要原因就是情緒過於抑鬱。接受心理治療前,他們的心靈就開始了放棄的過程,這一過程遇到困難,才使得他們不得不求助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需要幫助他們找到突破口,消除造成問題的障礙。但是,病人只渴望擺脫抑鬱狀態,卻沒有意識到,昔日的自我已不適應新的狀況。病人抱怨說:“我不理解,我的情緒為什麼低落?”有時候,他們把抑鬱狀態歸咎於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在意識思維層面上,他們不願承認昔日的自我和處世模式急需做出調整和變更。他們也沒有意識到,抑鬱是一種顯著的訊號———想適應新的狀況,就要做出重大改變。他們的潛意識渴望面對事實,而且在潛意識層面上,已開始了放棄與成長的過程。潛意識總是走在意識之前———對於某些讀者而言,這可能難以理解,但這是千真萬確的,它適用於某些特殊病例的治療,也適用於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本書將在後面討論)。
人們常常說起的“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