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必然後悔!××對女孩斷然判定。她最近採訪了一個得艾滋病的19歲女孩,她15歲開始跟不同的男人睡覺。××採訪時請她吃飯,她自己帶一個杯子用,不想傳染別人。女孩說:“我付出這麼多代價,才懂得了自律。”
××特別想告訴“新新人類”:“美國的一些女孩在得艾滋病後開始把手放到《聖經》上,發誓忠於婚姻家庭。美國人已經替全世界寫完了這樣一頁,我們為什麼還要重寫它?許多代價可以不必重新付出,你可以顛覆,可以反叛,但要知道,人太渺小,一些舉動無礙大局,只能給自己帶來傷痕。”
八哥評論:
人的幸福最終還是來自心靈的寧靜,一切出格的越軌行為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酷,當然好,愛誰就誰;哭,可不好了,80年代後女孩們!
3。新新女孩還有幾多新
“新新女孩”是不可以解釋的。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到她們的語言體系、行為準則、生活信念。所謂的“新新女孩”不應該只是時間緯度上的一種標識,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向某種不確定的意識形態。在中國,這群人的“傳統”色彩正在減少,她們的思想觀念、生活觀念正在飛速地與國際“接軌”。這群80年代後出生的“新新女孩”,對於“傳統”有一種天然的隔膜,她們獲得關於過去的知識大多間接來源於電影、小說、電視,她們的文學修養更多的得於日本卡通漫畫,她們是名副其實由“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相對而言,她們比其前輩們更獨立、任性、自我;對外界東西的吸收往往採取DIY的方式,即自助式,而排斥別人的灌輸和說教。“新新女孩”的稱呼最早來自於日本,後被臺灣媒體廣為炒作。現在讓我們看看專家是如何評論“新新女孩”的吧。
我:今天請兩位來是想談談“新新女孩”的話題。她們從誕生的那天起可能就註定是短命的。我知道,任何一代的劃分、命名常常在獲得某種意義的同時又在割裂和削弱另一層意義。但命名畢竟已經成為商業時代特殊的文化現象。“新新女孩”之後似乎有了諸多變種,例如“新人類”、“飄一代”、“SOHO族”等。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王平:那種叫法是從日本過來的。我並沒有覺得她們多新新,只是扮相比較出位點、自我點罷了。現在新人輩出,新稱呼迭起,說明社會的標準變得寬容了。
李明:儘管我多次對這個群體進行了分析和解釋,但我又懷疑來自我這個年齡層次的理論很可能是奢侈的。她們在總體上非常自我,儘管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但她們的行為替代了世界觀,新的命名多是輿論密謀的結果。我們對“代”的劃分太過矯情。
我:在美國,“新新女孩”目前的狀況如何?
王平:很少有人去談這個話題,正如李明說的,最關心的還是媒體。中國對這個群體的熱情令我吃驚。在美國這個群體比較龐雜,她們多在從事音樂、繪畫、電視。在經濟上處於兩個極端。。 最好的txt下載網
我:“新新女孩”以外的人群總是認為這批人在文化上是無根的,並據此藐視她們。
李明:從身處的時代背景看,她們的確是沒有文化上的延續性,當然也沒有劣根性。她們顯得比較“純”。
王平:文化是個大而無當的東西。“新新女孩”喜歡功利,也因此容易自行。
我:但她們在內心也好像有著強烈的價值認同慾望,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如何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協調性?
李明:從純粹的心理訴求看,代溝是不存在的。“新新人類”也需要被認同。只是她們期待認同的程度不太明顯罷了。她們可以在其他方面獲得補償。比如飲食的快樂、夜生活放縱中的快樂、胡思亂想的快樂等等。
王平:美國有很多影片都在探討人的慾望。因為只有這個是沒有國界和年齡差異的,可以永遠進行下去的。
我:你們認為“新新女孩”會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識而迅速結束嗎?
王平:我想在兩年之內不會。它肯定還會被偶然拾起,作為談話或者議論的前提。
李明:概念一律是短命的,如果它沒有形成獨特而強烈的文化本身優勢的話。比如“傷痕文學”就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政治、命運還有思考。而“新新女孩”的出籠在更大程度上卻是商業時代的一個小小的陰謀,沒有必要太過當真。也因此,它必須將被更多的看起來好玩的名詞或者現象所覆蓋。
專家們講了自己的認識,解釋了新新女孩,他們的見解是精闢的、深刻的、發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