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法正、司馬懿幡然醒悟過後,卻已經有些晚了。
第一次博弈,終究還是龐統棋高一招,甚至出其不意一舉擊殺張翼,差點奪下了江關。
然而世事無常,法正雖然後知後覺,畢竟還是與甘寧一起,在最緊要關頭抵達江關,而後虛張聲勢嚇退龐統。
這一次以有心算無心,卻是法正贏了,並且暫時保住了江關。
可巴郡首府江州,距離江關實在太遠了,援軍想要迅速抵達江關卻是無比困難。
就在荊州兵猛攻城池,甘寧快要守不住的時候,徐晃卻是帶著上庸軍隊來援,再一次逆轉局勢。
這也不得不讓人感嘆,他日之因,今日之果啊。
若非司馬懿、法正錯誤的以為,荊州軍將會攻打漢中,也就不會悄悄在上庸集結那麼多兵馬了。
若是上庸沒有重兵把守,縱然賈詡看穿龐統詭計,派人通知徐晃,他也不能迅速領兵前去救援江關了。
正是因為先有司馬懿、法正的錯誤判斷,在上庸悄悄駐下重兵,才有了後面戲劇性的轉變。
畢竟,上庸雖然在漢中,可是距離江關卻遠遠比江州近。
之後龐統更是屢次設謀,雖然每一條計謀都十分驚人,甚至能夠直指人心,可是他終究還是失敗了。
不是龐統不厲害,而是江關聚集了太多的人傑,龐統一人之力終有窮盡之時。
哪怕龐統設計能夠騙過幾個人,只要有一人儲存著理智,都能使得龐統之計化為泡影。
這一次龐統圖謀益州,陳政、甘寧、法正、司馬懿、賈詡、徐晃、張任、吳懿這些人缺一不可。
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強大的陣容,才會使得龐統屢次受挫,最終寸功未立,無奈退兵。
龐統能夠以一己之力攪動天下風雲,哪怕處於敵對方,陳政等人對於龐統,亦是讚譽有加。
江關城牆上下,雖然沒有一具屍體,仍舊有著許多暗紅色血跡,訴說著戰爭的殘酷。
陳政站在城牆上,微風拂面而過,他感受到了長江的氣息,臉上不由露出了笑容,只要能夠守住益州,他就已經滿足了。
並非陳政不思進取,而是陳政知道,如今關中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時間拖延的越久,其他諸侯與關中的差距就越大。
“公子,荊州軍雖然退去,我等也不能太過大意,這次是我失算了,若非有著各種巧合因素在裡面,江關很有可能已經失守。”
陳政轉過頭去,卻發現法正不知何時,已經來到自己身旁。
他臉上不由嚴肅了一些,問道:“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法正道:“荊州軍退去,夷越叛亂依舊,公子後面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平定夷越叛亂。”
“可是難保荊州軍不會捲土重來,公子應當讓甘寧將軍,親率五千人馬駐守此地,並且廣派斥候偵查敵情。”
“除此之外,也要防備漢中會遭受襲擊,主公可以讓徐晃將軍領兵駐守上庸,與甘寧將軍在江關遙相呼應。”
“如此一來,只要小心謹慎,避免荊州軍突然發動襲擊,則荊州軍再也不足為慮。”
陳政聞言暗暗點頭,繼續問道:“此次平定夷越叛亂,我帶上什麼人比較好?”
法正思索了一陣,道:“張任將軍久居益州,對於夷越叛軍也非常瞭解,此次平叛定要將其帶上。”
“某雖不才,卻也在益州居住許久,願隨公子一同出征。”
隨後,陳政召集益州文武,商議一陣之後,就讓甘寧領兵五千駐守江關,徐晃領兵兩千返回上庸。
雖然徐晃率領大軍過來,可上庸仍舊有鄧賢領兵一萬駐守。
這一次,哪怕徐晃只率領兩千人馬回到上庸,上庸守軍也有一萬兩千,守城足矣。
說到底,上庸的重要性,仍舊要遠遠超過江關。
將事情安排完畢,陳政徵調了法正、司馬懿、張任、吳懿,率領四萬餘人前去平亂。
若是與鎮守南方的益州軍匯合,陳政平亂兵馬甚至要超過六萬,完全不懼夷越之眾。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龐統設下計策,以為可以引誘益州軍來追,卻不想萬般設計終究還是變成鏡花水月。
無奈之下,劉備只得依照龐統先前計策,直接退回荊州。
劉備剛剛進入荊州境內,就得到使者來報,說是張繡出兵攻打荊州,兵鋒直指襄陽,當即嚇得劉備亡魂大冒。
他忍不住失聲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