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完善陳氏族譜,卻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時候的宗族之中,本來就有許多人相隔很多代,血緣關係極其淡薄。他們更加在乎的是家族的傳承,以及是否擁有相同的祖先。
哪怕是從未走動的族人,當本族之人有了出息以後,他們也會紛紛來投。一則,是為了謀個更好地差事,另一方面也未嘗沒有幫助宗族壯大的意思。
任人唯親聽起來好像是個不好的名詞,但是在華夏古代,卻也能彰顯一個人的品德高尚。
試想一下,若是連自己宗族之人都不能用,也未免有些太薄情寡義了。
這也是為什麼,陳旭與陳宮以前關係那麼疏遠,最終卻走在了一起。文昭還認了陳宮為叔父,並且放心將整個幷州都交給陳宮了。
綜上所述,當陳群得知自己與陳旭的關係後,沒有絲毫猶豫就前去投奔了文昭,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陳群的到來,自然使得文昭大喜過望。當陳群拿出族譜以後,文昭亦是呆立當場。
雖然文昭沒有見過自家的族譜,卻也聽說陳家村人們的祖先都是陳平。假如陳群手中的族譜為真的話,文昭與長文都會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不敢有絲毫怠慢,文昭當即前去求見族老,希望能夠借族譜一看。對比過後,陳群果真是文昭的族兄。
“吾此次前來,乃是奉了家翁的命令,一則過來輔佐大將軍,二則希望大將軍能夠為陳氏完善族譜、建立祠堂。”
文昭思考半晌,說道:“族中之事,多由族老管理,我甚少插手。而且,就算要完善族譜、建立祠堂,也應該召回晉陽的陳宮叔父,一同商議此事。”
“甚至連伯父,也應過來一起商議才行。”
陳群自然知道茲事體大,當即派人前去接陳紀前來蒲坂。另一方面,文昭則是寫了一封書信,召陳宮回來。
鍾繇得知陳群前來投奔陳旭以後,自然是欣喜異常,每日前來與陳群相會。
直到十幾日以後,陳紀與陳宮才先後來到蒲坂。他們與陳家村的族長商議之後,對於合併族譜、建立祠堂之事,都是舉雙手贊成。
不管是對一個家族的發展來講,還是對於文昭而言,建立祠堂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有了家族祠堂,陳氏子弟就有了歸屬感,陳旭也能徹底擺脫平民的身份,成為名門之後。如此一來,天下計程車族也不會對他太過牴觸了。
如今關東諸侯互相攻伐,勝負難分,只有陳旭治下,以及益州才顯得有些平靜。
陳紀、陳宮都認為,正好可以趁著現在建立宗族祠堂。只是文昭怕勞民傷財,有些猶豫。
“此事無需擔憂,建立祠堂所需的一切花費,當然是有我們陳氏擔當。更何況,建立祠堂乃是天大的事情,很多環節都要陳氏子弟親自操作才行。”
“這樣一來,亦可省下許多錢糧。”
文昭深以為然,就讓張裕選定了良辰吉日,準備動工建立宗族祠堂。
建安元年,真是個多事之秋。
袁紹中了陳旭的離間之計,率領大軍攻打徐州,卻與曹操僵持了大半年不分勝負。
兩人俱為當世豪傑,手下兵多將廣,謀士如雲。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打得難分難捨。
這場戰爭持續了大半年以後,袁紹見奈何不得曹操。再加上遼東公孫瓚蠢蠢欲動,這才藉口冀州缺糧,率領大軍撤退。
半年下來,袁紹唯一的戰果,就是打下了泰山郡,得到了整個兗州。
回到冀州以後,許攸趁著晚上無人悄悄來到袁紹住處,小聲說道:“主公既然早就知道,那封書信乃是偽造,為何不早點退兵?”
原來,袁紹起兵攻打曹操,曹操自然派遣使者質問袁紹何意。待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曹操才知道是陳旭在後面使壞,拼命派人前去袁紹處解釋。
謊言終有被拆穿的時候,更何況袁紹麾下的謀士,也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沒過多久,袁紹就已經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袁紹聽見許攸的話沒有回答,只是揮手讓許攸離開。
見許攸的身影慢慢消失以後,袁紹才嘆息著自言自語說道:“吾盡起三州之兵攻打孟德,後來才得知那封書信乃是偽造。”
“然而,若寸土未得就帶領大軍撤退,天下人又會怎麼看待我?”
心中帶著淡淡的愁緒,袁紹起身眺望著佈滿繁星的天空。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袁紹讓出了豫州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