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舉行冠禮。
這一日,整個蒲坂都轟動了起來。
三公九卿以及朝中大臣,將宗廟圍得水洩不通,整個皇家宗廟之內,亦是披紅掛綵,喜氣洋洋。
經歷了一整天繁瑣的禮節,最後才有朝中德高望重的宗正,為天子取了一個表字——伯和。
與其說是宗正為天子取得表字,倒不如說是朝中大臣早早商議出來的結果。
為天子取表字絕非兒戲,自然不可能由一個人來取,朝中百官為了給天子取表字,都足足爭論了好幾天。
就這樣,天子冠禮終究還是落下了帷幕。然而,另外一場更大的風暴,卻在緩緩醞釀著。
(今天推薦票很給力,希望大家能夠保持。還有要謝謝書友robrucchi,他看我書以來,前後打賞了不少,是的第一位舵主,我也一直沒有吭聲,說起來真夠慚愧的。還有創世的幾位書友,俺不說你們也知道,謝了。沒有你們,這本書我根本沒辦法堅持寫到這裡。)
第645章 聲討陳旭
天子及冠以後,整個天下的目光都匯聚在了蒲坂。
歷史上也正是這段時期,天子與曹操徹底決裂,淪為一個真正的傀儡。
眾人都想要看看,陳文昭到底是像他嘴上說的那樣忠於漢室,還是有不臣之心,意圖挾天子以令諸侯。
關中風起雲湧,整個蒲坂城中也開始戒嚴起來,道路之中不時有全副武裝的甲士,穿梭而過。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天子及冠後的幾日,蒲坂城居然沒有發生任何大事,天子以及百官,也沒有向陳旭提起親政之事。
可是陳旭看著李儒送過來的一條條情報,臉色卻是無比陰沉。
李儒掌管關中各種隱秘力量,對於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自然亦是十分重視。
根據密探們彙報,這段時間朝中大臣十分活躍,不少公卿相互串聯,在府中商議許久,卻不知道他們商議的具體內容。
饒是如此,陳旭亦是非常輕易就洞悉了,他們串聯的目的。
又過了幾日,關中仍舊平靜的十分詭異,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只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罷了。
建安六年二月中旬,又到了大朝會的時候,陳旭以及百官都上殿與天子商議大事。
眾人商議了一些軍國大事之後,忽有一人出班奏道:“陛下,中平年間天下饑荒四起,頒佈禁酒令尚且情有可原。”
“然而如今關中風調雨順,大將軍仍舊沒有將禁酒令廢除,反而利用禁酒令搜刮百姓錢財。愚以為,此事有損國體,極其不妥,還請陛下解除禁酒令。”
陳旭、賈詡、李儒、田豐、陳群等人聞言,都不由將目光放在了說話之人身上。此人乃當世大儒,為聖人孔子的第十九世孫,名聲著於海內。
孔融以前在青州擔任北海相之職,後來因為曹操攻打青州,孔融兵敗而逃,隱於山東。
陳旭為了提高朝廷的影響力,就下令在各地徵辟當世大儒,其中就有孔融。孔融得到天子的徵辟文書以後,沒有絲毫猶豫就來到了關中。
孔融先被天子封為將作大匠,後又升任少府。
每逢朝會訪問召對之時,孔融常引證定議,暗喻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名,朝政全被陳旭一手把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陳旭雖然對於孔融頗為不滿,可是礙於他的名聲,卻也不好過分為難孔融。
而且朝中大臣,對於陳旭有意見之人不在少數,若是每一個人他都要處理,恐怕朝中也不會是剩下多少公卿了。
聽見孔融的言語,陳旭等人都是心中一凜,知道正戲要來了。
孔融表面的話,好像是指責陳旭強行頒佈禁酒令,搜刮民脂民膏;事實上,這卻是孔融對於陳旭威信的一個挑戰。
田豐身為陳旭手下屈指可數的謀士,在這個時候自然不會無動於衷。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上前向孔融微微行了一禮,以示對孔融這個當代大儒的尊重。
“少府此言差矣,這些年雖然收成略好,可是大軍連年征戰,卻會消耗掉大量糧食。若不未雨綢繆,頒佈禁酒令以節約糧草,待收成欠佳之時,必會饑荒再起。”
“大將軍胸懷百姓,眼光卓越、長遠,縱然被些許見識淺薄之人誤解,也一意頒佈禁酒令。如此大無畏的情懷,當真是舉世罕見啊。”
孔融聽見田豐這番夾槍帶棒的話,臉色當即變得十分難看。
別看田豐為人正直、刻板,可是說起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