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喊道:“捷報,上黨捷報!”
張遼急忙接過書信,看完了裡面內容以後,這才說道:“顏良所率領的那路袁軍,已經被王延將軍擊破。”
“如今袁本初也領兵撤退,幷州之危解矣!”
徐賢聞言大喜,道:“將軍力抗袁軍主力,先劫營挫敵銳氣,今日又斬了袁軍大將文丑,若是論功行賞,必定當居首功。”
張遼臉上卻沒有露出勝利者應有的笑容,反而緩步走到門口,凝望著遠方。
過了許久,他才嘆道:“可惜,此戰未能大破袁軍。”
張遼年少得志,心高氣傲,來到陳旭麾下之後雖然遭受過打磨,卻仍舊傲骨錚錚。
他年少有大志,武藝超群,兵法韜略無有不通,一直不覺得自己比關中其餘大將差上許多。
可時至今日,張遼雖然已經名聲鵲起,然而與趙雲、呂布、高順等人相比,還是差上了少許。
這次陳旭讓他鎮守雁門郡,未嘗沒有讓其獨擋一方的心思。
也許在別人看來,能夠擋住袁軍七萬大軍的進攻,已經是一樁天大功勞,可是對於張遼而言,這還遠遠不夠。
無論是陳宮還是王延,都能憑藉弱勢兵力擊敗兩路袁軍,張遼又如何不能?
想著想著,張遼眼神變得銳利了起來。
他猛然轉頭看向徐賢,說道:“我意再次領兵追擊袁軍,不知伯德以為然否?”
徐賢聞言大驚失色,道:“再次追擊袁軍,彼又豈會沒有防備?”
張遼說道:“袁軍見我第一次追擊後撤退,必定以為後路無憂,若此時領兵再追,定可大破袁軍。”
徐賢急忙諫道:“沮授治軍有方,智謀出眾;先登營精銳異常,專克騎兵。將軍前番兩次劫營大破袁軍,沮授又豈會再次中計?”
“若此時領兵追擊,必定有敗無勝啊。”
就在此時,張揚大步走了進來,對張遼說道:“呼廚泉因為此戰匈奴騎兵傷亡慘重,非常不滿。”
張遼心中一驚,說道:“定要好好安撫此人,不可虧待他們。”
徐賢之言於情於理,再加上張揚又來打岔了一下,張遼終究還是放棄了繼續追殺袁軍的心思。
將不因怒興兵,也不能因為想要立功興兵,不然決策總會有是失誤的時候。
張遼雖然渴望建功立業,卻也不會為此而置三軍於險地之中。
卻說文丑被斬,張遼率領匈奴騎兵撤退,沮授不由臉色鐵青。
他沒有想到,本來一場好好的伏擊戰,居然會被張遼反敗為勝,並且斬殺了大將文丑。
說到底,這完全不應怪罪沮授,文丑被斬卻是因為他輕兵冒進,目中無人,並且疏於防備。
再加上張遼、徐賢有心算無心,這才能夠斬殺文丑。
當張遼領兵撤退以後,沮授並沒有麻痺大意,吃過張遼二次劫營的虧以後,沮授對張遼的膽大感到震驚。
哪怕張遼第二次領兵來追,沮授也不會感到絲毫意外。
可是這次,換了一個地方埋伏的沮授,終究沒有等來張遼的二次追擊,最後只得緩緩退去。
至於袁紹,當他得知文丑陣亡的訊息以後,更是勃然大怒,就要領兵回返殺奔陰館,好為文丑報仇。
諸將再三勸諫,袁紹才收斂了怒氣,隨後領兵撤回冀州。
幷州之戰,也隨著袁紹的撤離而告一段落。
……
時空扭轉,鏡頭轉換,讓我們再次將目光放到涼州。
卻說陳靜聽聞三路諸侯攻打關中,當即大驚失色,就想要盡起涼州之眾回軍馳援。
可是念及羌患未定,馬超擁重兵盤踞隴西,這才猶豫不已。
陳靜本來鬼點子就多,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思來想去終於想起了馬騰,當即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陳靜寫了一封書信給程昱,要他脅迫馬騰勸降馬超。馬騰無奈之下,只得讓人飛報馬超,讓馬超率眾投降。
可是陳靜對於羌人沒有好感,秉承了段熲的鐵血手腕,根本不準備接納羌人的投降,反而想要將其滅族。
是以,當陳靜得知馬超願降的訊息以後,就與馬超合謀想要滅盡羌人。
只是這一次,坑殺羌人的地點,卻被馬超選在了隴西四郡。
隴西四郡,也被稱為不毛之地,黃沙席捲大地。
這裡幾乎乃是生命的禁區,只有一些異族人時常生活在這裡,生存條件十分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