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大家來看看吧,大家來體會一下這些患者怕冷的感覺吧,外感病患者怕冷時,穿上厚的衣服也還是冷得發抖,可是內傷病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馬上緩解,這是不一樣的啊!
再來體會一下這些患者的手溫吧,患外感病時,手背的熱度也很高啊,可是你們看看這些內傷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溫度高,手背並不發熱啊。
等等。
其他醫生都驚奇地望著李東垣,這個理論讓他們感覺新鮮。
李東垣總結了大量的外感病與內傷病在診斷依據上的不同,其內容之豐富頗為可觀,其中許多內容至今在中醫診斷中還在應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李東垣所寫的《內外傷辨惑論》。
從李東垣那裡開始,中醫學裡面的內傷病學體系得到了質的飛躍,這個體系隨著後世的完善,今天已經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東垣認為,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會導致脾胃受傷,而情志失常、勞役過度則損耗人體的元氣。一個人如果脾胃受傷,元氣也不足,則病內傷。
李東垣特別重視脾胃的陽氣,認為脾胃的陽氣不足,那麼身體就沒有了補給的途徑,這就是“生長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從而導致一個人怕風寒,身體出現忽寒忽熱的症狀,同時會有四肢無力,慵懶,氣短,等等。
治療這種病證,需要用甘溫之藥補其中氣,升其陽氣;用甘寒之藥瀉其火。
為此,他創立了補中益氣湯、羌活勝溼湯、清暑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諸多方藥。
李東垣將這些藥做成藥丸或者打成粉末,“俾病者餌之”。
結果是:“其所濟活者,不可遍舉”。
我寫這些內容的時候很簡單,似乎這個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得出,這是一個多麼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啊。
李東垣自己的身體在圍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傷——因為大家都沒有飯吃(連金朝皇帝都給餓得跑路了)。
此時他應該一邊恢復自己,一邊救治別人。
但是,做過醫生的人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通常自己的身體是恢復不好的,因為一心只想救助別人了。
這一階段,李東垣沒有寫書,他要面臨大量的患者,進行工作強度很大的臨床工作。
在十六年以後,他將這些經驗總結了出來,寫出了《內外傷辨惑論》。
去山東吧
解圍之後,*還在繼續著,蒙古人的鐵騎隨時會再來。
大家紛紛自個兒想轍,“往哪兒跑才更安全點兒?”——這是當時人們街頭打招呼的問候語。
也就在這時,李東垣遇到了元好問。
元好問的處境也很尷尬,本來是大金國的官員(時任左司都事),大金國的首都汴梁現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結果也被圍著呢,估計也快交代了,這該怎麼混下去啊。
1;李東垣(18)
更要命的是,帶領投降的元帥叫崔立,怕後世罵他是軟骨頭,想寫個歌頌自己說是為保護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實際上他的行為真的保護了剩下的百姓),誰來動筆好呢?
只能怪元好問的文筆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異口同聲:元好問。
元好問想鑽地縫的心都有了,這都是什麼兄弟啊,關鍵的時候把我供出來了。
但這實在是不能寫啊,因為我們文人就靠“忠義”這個詞混呢,您讓我寫了,我成了和您一夥兒的投降派了,以後可就沒法兒在面兒上走動了。
於是把這個俏活兒連同稿費一起硬塞給了一個貧窮書生,說聲“兄弟,全靠你了”,然後開溜了。
國家已亡,還留此何用?
其實元好問對大金國還真的有貢獻,他認為:大金國雖然亡了,但畢竟是一個存在過的國家,應該把它的歷史記錄下來,於是後來自費用了很多的時間收集和記錄這些資料,後人寫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據元好問的資料寫的。
這時汴梁的民眾開始散了,李東垣也正彷徨呢?該怎麼辦呢?
元好問看到這個情況,就說: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們到山東去,我管吃管住。
什麼叫夠義氣,這就是夠義氣。
當然,吃飯錢也不是元好問出,而是山東的另一個人出。
這個人叫嚴實,必須介紹一下,此人很是了得。
此人是當時山東的一個軍閥,但是這個軍閥應該是軍閥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