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叫做田代三喜。
田代三喜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從十四歲就開始學醫,其人沉穩聰明,志向遠大。
在他的醫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後,他覺得,必須要尋找更廣闊的學習領域。
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這個時候,在中國,元朝已經結束,現在是明朝了。
金元四大家的醫學思想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臨床醫生們在此基礎上獲得了更多的醫學經驗。
田代三喜在獲得這些訊息後,開始急切地安排自己的計劃——前往中國學習中醫。
田代三喜在歷盡艱辛之後,於二十二歲的時候終於來到了中國,在錢塘找到了自己學習的物件,同樣是日本人的僧人月湖。
月湖於更早的時候來到了中國,學習中國醫術,尤其對朱丹溪的醫學思想獨有心得。
中國江南地區的繁華令田代三喜印象深刻,但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的醫學。
日本人在學習吸收他國文化方面很有天賦。
十二年後,田代三喜學成歸國,在關東地區行醫,直到八十歲去世。由於醫術高超,全活甚眾,所以前來學徒的人很多,他大力的宣傳李東垣、朱丹溪等金元四大家的學術思想,最終形成了與日本使用張仲景醫方的“經方派”並立的“後世派”。
在去世前,田代三喜躺在病榻上,忍著病痛為徒弟曲直瀨道三傳授畢生的學術,道三每天聽後,退下記錄老師的思想,由於悲痛淚如雨下,流進硯臺裡,就以淚研墨,最終寫下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醫書《淚墨紙》。
在這樣的故事裡,我們隱約看到了那熟悉的“醫道”。
在後世派中,尊朱丹溪為“醫中之聖”。
朱丹溪的學術思想,綿延傳承,遠播海外。
今天,我們比田代三喜那些日本人學習條件好多了,我們去書店,可以隨時買到朱丹溪的書,別辜負了這種機會,把朱丹溪歷盡千辛萬苦寫下的書,買回來,認真地讀一讀吧。
相信你會感覺到朱丹溪彷彿又來到了你的面前。
向你講述應該如何的診病、如何的開方。
以及他心中的,醫道。
朱丹溪對我們父母養生的建議
那麼,朱丹溪的學問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東西,竟然影響這麼大呢?
在朱丹溪以前,中醫在治療外感病的理論體系方面比較健全,但對雜病的理論總是不那麼的透徹。
朱丹溪為雜病的治療增添了許多新的理論思想,比如化痰、解鬱等內容。
2;朱丹溪(18)
他又提出了“陽有餘陰不足”和“相火論”兩大觀點。
這些我們都不討論,大家可以買書來看。下面和大家講點兒朱丹溪的養生觀點,希望對各位有用。
首先談談朱丹溪老人家是如何奉養自己母親的。
由於丹溪老人家今天沒有到場,我就替他發言了,有什麼紕漏請大家原諒,因為我也是看書學來的,沒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允許,就擅自開講了,不好意思。
儒家講的是一個孝字,因此如何奉養老人是很被重視的一個課題。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齡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寫文章或者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都要拿出來提一提。
實際現在情形也是這樣的,今天各位的父母健康如何?大家心中也都惦記著吧?
好多人身在異鄉打拼,父母留在家裡,其實父母的健康是關心不到的。
但留在父母身邊的,就可以多些照顧了。
下面我來談論一下朱丹溪對母親的奉養之道吧。
這種奉養方法主要體現在飲食的方面,具體的內容就是——不給老人吃特好吃的東西。
您該奇怪了,別不是說反了吧?應該是給父母吃特好吃的東西啊?
還別說,朱丹溪真就是這麼認為的,為什麼呢?讓我慢慢來談吧。
朱丹溪認為這人老了以後,脾胃的功能就減弱了,這樣就容易出現一些虛熱的表現,比如,剛吃完飯,還沒多大一會兒工夫呢,就又餓了,這是胃中虛熱的表現;又比如,餓了吧,剛吃了一點東西,嘿,居然就吃飽了,而且稍微多點還肚子脹了很久,這是脾弱的表現。
而老人的虛熱還表現在性情方面,容易生氣發火,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有點老小孩的情況,可能大家都有體會,就是父母年齡大了後,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一點芝麻大的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