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然後我會告訴你,哪些藥物是與它對應的。
如此對話,每天都在進行。
地點不同,或在水邊,或在田野。
或者是在屋子裡的廳堂。
或者是在面對著前來診病的患者的時候。
教材是張元素老師自己編寫的《醫學啟源》,手抄的,還沒有幾個人看到呢。(現在這本書已經校勘好了,而且還出版了,大家不用像李東垣同學那樣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了,各位想報考張元素老師的同學一定要第一時間到書店買來做參考教材啊!)
誰也沒有想到,中醫歷史上一個新興的學派“易水派”正在形成。
若干年以後,當該學派的學問大盛的時候,才有人回憶起當年那到處聊天的一老一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張元素老師教授李東垣同學的教材中,有本他寫的叫做《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的教材,這本書將藥物按照臟腑進行了分類,講述了每一個臟腑的本病、標病,然後用哪些藥補之,哪些藥瀉之,以及該臟腑在各種病態時期的用藥法則。
這是一本給後人很大啟發的書,現在很多中醫用藥仍然遵循著書中的規律。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做李時珍的醫生,在看到了這本書後,也驚呼:張元素老師真不是蓋的,教材編得太好了!
然後把這本書收錄到自己正在編的叫做《本草綱目》的教材中。
必須參加工作
四年以後,李東垣同學畢業。
張元素老師已經把自己的學問傾囊相授了。
在畢業典禮上(當然,該典禮有可能只有當事人兩人參加),張元素老師滿懷深情地對李東垣同學說:“你現在的醫學知識已經知道得夠多了,但是,你還不是一個出色的醫生。”
李東垣同學:“為什麼?”
張元素老師:“因為,你的臨床經驗還太少,只有在你得到足夠的歷練之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醫生,這個歷練的過程可能很長,但是我相信你遲早有一天會完成的。”
他的話言中了,後來,李東垣確實用了很長的時間來磨鍊自己的醫術。
二十來歲,該參加工作了,一天,李東垣的父親找來了李東垣:“你真的打算要做醫生嗎?”
李東垣:“是啊,這是我的志願啊。”
李父:“可是你現在還不能去做醫生。”
李東垣:“為什麼?”
李父:“你忘記了你的母親是如何去世的嗎?”
李東垣:“刻骨銘心,為庸醫所害。”
李父:“可是,你現在只是學了四年的理論,還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如此行醫,能保證自己就不是個庸醫嗎?”
這話如同一記鐘聲,震盪在李東垣的耳旁。
他的面容凝固在那裡,是啊,自己真的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