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的想來看他,可是傅青主的原則是,如果你是來看病的,那麼沒有問題,如果不是看病,那對不起了,不見(有司以醫見則見,不然不見)。有的人還稱呼他“內閣中書”大人,傅青主則像沒聽到一樣,根本不理睬,如果叫他傅青主,這才搭理人家。
在這樣忙碌的日子裡,傅青主的年齡越來越老了,他此時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醫術傳下去。
想了很久,最後他決定採取一種秘密的方法,把醫術傳給後代。
這裡出現了一個謎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傅青主一生著述甚多,為什麼單單要把醫術以一種秘密的方式傳下去呢?
我在翻閱了很多傅青主的言論之後,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緣故,因為傅青主對他自己寫的那些詩歌啊、校注啊等東西並不是很在意,雖然最後他告訴他的孫子們要好好整理,但也就是作為文獻而已,在平時,他經常隨寫隨丟,弄的他的友人們很著急,經常跟在他後面撿(都是寶貝啊),有些資料他還認為不成熟,所以就不急著拿出來。而醫學的書籍,他卻覺得非要傳下去不可,所以他決定要單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傳播。
事實證明,他是非常有遠見的,現在,他的其他內容的書基本都失散了,只有醫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傳播了下來。
這是一種什麼特殊的方式呢?
一天,他把一個朋友找來(此人具體是誰,已經不可考了,我分析應該是道教中人,因為後來在《石室秘錄》序四中託名是呂道人),向該朋友說明了自己的意圖,然後讓朋友去北京一帶尋找合適的人選。
於是,這位朋友背起行囊,出發了,而這個被找來的傳承學問的人,就是陳士鐸。
這位陳士鐸我們在本文的開始提到過,他是浙江紹興人,是個喜歡道教的學子。那麼,具體找人的細節如何呢?當然沒有任何文獻記錄下來,那麼,讓我們從陳士鐸的醫書裡尋找這個事件的蛛絲馬跡吧。
陳士鐸寫的最早的一本醫書就是《石室秘錄》,好的,我們就從這本書的序裡尋找線索。
《石室秘錄》的序二就是岐伯天師寫的(當然,是託名),其時間是康熙丁卯年冬至前一日,歷來學者根據這個時間,來研究陳士鐸和傅青主的見面日期,怎麼對都對不上,因為丁卯年(1687)傅青主已經去世了,所以學者們把這作為一個懸疑,做學問如果這麼做就太死板了,您要根據傅青主的性格來推崇,傅青主什麼性格啊?他一輩子拐彎抹角地罵清政府,經常是一首詩裡捎帶著罵好幾筆,所以要根據這個思路來分析。
丁卯年的丁在天干裡配五行屬什麼啊?屬火,卯在地支裡配五行屬什麼啊?屬木,那丁卯根據甲子納納音那年該是什麼呢?是爐中火,他之所以寫這麼個年份,是因為清朝屬水,而明朝是火。那麼為什麼要把日子定在冬至前一日呢?哪有那麼巧啊,還正好冬至前一天,那是因為中醫認為冬至日陰氣始降,一陽始生,陽氣就此生髮,說冬至前一日,那是說陽氣始生的這天還沒有到來,但是快了!再看序三張仲景(也是託名)的落款時間:冬至後十日,說明光明已經到來了。 。 想看書來
5;傅青主(23)
連落款的日期都要滅清朝一道,這就是傅青主的性格。
這本書的序四是託名呂洞賓寫的,這就是傅青主那位道友,在這個序裡,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景。
當時,陳士鐸一個人正在北京遊蕩,估計是一邊趕考,一邊尋找些老師什麼的,恰巧,碰到了傅青主的那個道友,兩人就聊了起來,陳士鐸提到了自己想光大醫學的遠大理想,以及自己正在註釋《黃帝內經》,這位道友看到陳士鐸為人誠實可靠,就向他透露,現在有個高人,要選擇一個傳承學問的徒弟,不知道你是否有想法?(今陳子注《素問》《內經》,餘嘆其有志未逮,乃以華元化青囊術動之)
陳士鐸一聽,忙問:“是哪位高人?”
道友:“傅青主。”
陳士鐸大吃一驚,然後憂愁地說:“我怎麼能夠見到他老人家呢?”(陳子憂之)
道友:“不用愁,此事我來安排!”
陳士鐸聽後,喜出望外,起身長拜。(陳子再拜受教)
然後序四里說這位道友就安排岐伯天師(就是傅青主)和張仲景(推測是傅眉)來到了北京河北一帶(燕市),估計這又是開始擺迷魂陣了。
以傅青主那麼大的年齡,不可能說來北京就來,他一生中來北京的次數是有限的。
而岐伯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