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都門友人石印此書,因存數尚多,茲自七月十一日(按,即8月30日)起減價發兌:每大本洋四分,每小本洋二分。要者請即購取。
此布
四
馬路古香閣告白這本售價洋二角的小書,已經成為特價書了。 德國哲學家波普爾曾說,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要證明一件事很困難,因為缺乏足夠的材料,但要證偽卻不難,因為往往只要一兩條材料就夠了。奇怪的是,證明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事件的記載中弄虛做假,自相矛盾的材料比比皆是,但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通史類著作、辭書,以及絕大多數研究專著論文,卻都陳陳相因,重複著錯誤的說法,並加以大量定性的評論。許多現代知識分子將“公車上書”看成是近代知識分子覺醒的嚆矢,傾注了大量的感情。可惜他們沒有去細讀原始史料。康有為為什麼要杜撰出所謂的“公車上書”事件呢?這要從中國官場制度和知識分子入仕之途說起。作為一個想有作為卻無背景的知識分子,在封建時代的出路,唯有先透過科舉改變地位和身份,然後順著官場的階梯慢慢地攀援而上,直至熬到一定地位,再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願。中國的科舉制度為布衣晉身卿相留出了巨大的空間。北宋汪洙所撰兒童啟蒙讀物《神童詩》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這在世界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但是,科舉制度儘管為平民入仕開啟了一扇門扉,而整個官場,卻沿循著資歷等級、逢迎阿諛、明哲保身等原則,來消磨人的意志和鋒芒,待到位極人臣,往往已經沒有辦事的魄力了。清代有人作《一剪梅》四首,諷刺官場弊端:
其 一
仕途鑽刺要精工,
京信常通,炭敬常豐。
莫談時事逞英雄,
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其 二
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
萬般人事要朦朧,
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其 三
八方無事歲年豐,
國運方隆,官運方通。
大家贊襄要和衷,
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其 四
無災無難到三公,
妻受榮封,子蔭郎中。
流芳身後更無窮,
不諡文忠,也諡文恭。雖是戲謔文字,卻把為官之道揭露了個淋漓盡致。 這種弊端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反映的是整個官場的集體墮落。到了清代,中國的封建專制已極臻完善,根本不允許有獨立於體制之外的政治家和###。所有的政策只能由皇帝來決定,所有的爭端只能由皇帝來裁決。而一切有思想有見解的高階官員,也只有在獲得最高統治者的支援或特許後,才謹慎地發表一些不同於傳統的見解,並且還要時時憂譏畏讒,以免遭遇不測。於是,一方面是專橫的皇權統治,皇帝對於他所發現的一切腐敗和弊端,採用極為嚴厲的懲罰措施;另一方面,官場對於底下發生的一切問題,能掩蓋的就竭力掩蓋,後任對前任的虧空,能彌縫的都竭力彌縫。面對一個同鄉、同年、師生、姻親及其他種種利害關係編織起來的錯綜複雜的官僚利益集團,誰又能保證自己將來不碰到在歷史上,使用偽造照片來達到政治目的的著名事件,是1907年“丁未政潮”中,粵人蔡乃煌將偽造的兩廣總督尚書岑春煊與康有為、梁啟超、麥孟華合影(或說與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單獨合影),透過李蓮英進呈慈禧太后,袁世凱遂達到扳倒岑春煊之目的,蔡乃煌則得上海道臺之肥缺。慈禧太后不知照相是可以拼接的,所以上了大當。但在時尚人士中,這卻不是新奇的秘密。再往前追溯二十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以馬建忠為總辦,沈能虎副之。馬為傾軋,偽造沈與妓女合影照片密呈李鴻章,李鴻章見沈能虎,斥責之,沈當場不敢辯解,回頭告訴旁人:“苟以傅相(李鴻章)影加於其上,無不合也”,一時傳為笑柄。
莫談時事逞英雄(4)
1916年5月22日,蔡乃煌在廣州被龍濟光、岑春煊逮捕槍斃。罪名曰:“蔡乃煌無罪可科,國人皆曰可殺。”這也是中國司法史上最別開生面的判決詞了。
什麼麻煩呢?對於這種末世的悲哀,有識之士看在眼裡,但他們又能有什麼辦法?龔自珍只能寫詩作文含蓄地批評一下;曾國藩在他沒有手握實權擁兵自重之前,也僅僅只在咸豐帝登基時,應詔說了一次,其餘時間,依然堅奉 “沉默是金”為圭臬。
康有為的風格作派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