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美國的私立大學都是由民間捐贈促成的,所以在2003 年年底聖誕假期來臨的時候,我放棄了整個長假,開始了我籌集創立大學資金的旅程。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尋找中國各地的富人募集辦學資金,當時,我的足跡遍及香港、臺灣和內地。當我接二連三地碰壁並幾乎要放棄整個計劃時,一線轉機出現了。
一個在某集團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希望我能在香港多留兩天,因為他們的大老闆想見我。兩天後,我在午餐桌上見到這位富豪,他已經讀完我的整個計劃。他對我說:“你的想法太好了,這和普通的慈善事業不一樣,你改變的是中國未來的教育。我從小就在外國學校讀書,也深深地體會了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學府的悲哀。我很多年前就想做這樣一個捐贈,但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負責人。如果你願意投入,我可以一次性捐贈16億人民幣!”聞聽此言,我簡直不敢相信世上竟有這麼“豪爽”的富豪,我激動不已,難道這個計劃能夠起死回生嗎?儘管這個數目只夠一所大學運轉幾年的時間,但對於捐贈來說,真的是一筆“鉅款”了。
我當時感動地說:“既然您願意捐助這麼多資金,我認為,這所大學應該由您的名字冠名!這樣,人們以後會永遠記住,是您的慷慨,使得中國出現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但這位老人的回答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他說:“開復,千萬不要掛我的名字,我知道16億元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有一天學校資金缺乏,而我已經不在人世時,那你為掛著我名字的學校尋找資金時,別人可能不願意投資。如果不掛我的名字,你也許有機會利用冠名權去募集下一筆資金啊!”
看著這位年過80 的耄耋老人,我受到了極大的震動,這才是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一種真正的雅量。此刻映入我腦海的是父親留給我的兩句話:“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這位老人的言行,正是對這兩句話最好的印證。
如同一句著名的英諺,“The richest man is notthe one who has the most,but theone who needsthe least,(最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這位老人讓我見識了真正的“無求”。
得到了16億元資金的承諾後,我開始和教育部溝通,希望弄清楚應該用什麼方式辦校。同時,我開始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展開學校的選址工作,而這個工作得到了每一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
但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仍然異常巨大。就算有16 億資金,建完校園後,也只夠幾年的運營經費。沒有長期的運營資本,又如何開始從國外聘請專家?從博士班建起的想法也碰到了許多原來沒有預料到的問題,而沒有博士班,又如何開啟研究工作?
這類問題累積到2004 年年底,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出現了。在努力兩年、奔走一年之後,我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從一點點呈現雛形,到幾乎可以妥協地建立,又到一點點失之交臂,最終夢想漸漸隕落了。由於無法突破各方面錯綜複雜的因素,計劃終於被迫流產。在整個過程中,我體驗到了方方面面的艱難。
這個夢想失敗以後,我感到心情無比失落,更感到個人力量的渺小。人就像海邊的流沙,雖想駐足更久,但在某個無法預知的瞬問就會被海浪衝走。回到家中,我看到一摞摞有關教育的英文書籍,一種深深的無奈和不捨湧上心頭。
但是,當我看到中國學生們源源不斷飛來的信件,當我對他們的渴求感同身受之時,我的失落和無奈還是被深深的使命感所替代。有人說:“不要因為一個夢想沒有實現就放棄你所有的夢想!”而幫助中國大學生,幫助中國人未來的希望,是我終生的事業。我堅信,我身上依然存有一份炎黃子孫的責任。於是,我下定決心:“我不能改變現有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依然可以幫助中國學生。”2003 年,我自己出資創立了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平臺“開復學生網”。慢慢的,學生們開始在這裡發問,我們用共同的努力一起維護著這個精神家園。後來,隨著這個公益網站的流量逐漸增長,它也開始慢慢地邁人正規的網站規劃道路。為了降低個人色彩,並且達到“中國青年學生成長離不開的互助平臺”的目標,2004 年,“開復學生網”更名為“我學網”。在網站建立以來的這些年裡,我堅持不懈地在論壇中回答了上萬箇中國學生向我提出的問題,線上上和線下結識了無數希望與我直接對話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我們的交談從學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