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俄國民眾的警惕,僅僅是消除警惕而已,中國資本壟斷俄國經濟是掩蓋不住的事實,但只要拉攏了這些貴族,再引導一下輿論,便能消除矛盾的爆發。
讓出一些利益是需要的,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俄國此時與中國沒有進出口關稅,那麼中國在俄國開採的資源,就能夠很直接的運回國內,基本上也就等於說是俄國的資源都是中國的。
至於對企業收稅的問題,俄國向中國借了這麼多錢,總是要還的。
俄國與中國經濟一體化,本質上的目的是夏鈞變相的吞併俄國的資源,夏鈞對於俄國的土地沒什麼興趣,那裡冷的要命,沒多少人願意在那裡生存。
夏鈞感興趣的是資源,掌控了俄國的資源就可以了,沒必要掌控他們的土地。
隨著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局勢穩定下來,以及新俄國加強了內部競爭力,雖然人口只有四千萬,但已經足以抵抗蘇維埃紅軍的宣傳攻勢了,蘇維埃紅軍打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的話,他們不會獲得任何的民意。
人民已經被尼古拉二世提供的基本生活物資保障所收買,加上對蘇維埃的醜化宣傳,新俄國的底層人民都對那種生活十分恐懼。
同時在這大半年裡,新俄國已經開始大修公路和鐵路了,整個俄國社會都加入到了道路改善的大工程之中。
這些俄國人的工錢很低,比起中國的工人來還要低,儘管俄國比中國更早完成第一次工業**。
因為道路不通暢,因此新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很慢,這也是造成勞工成本低廉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開始這些工程多是由中國的工程隊承包的,每一條公路和鐵路的報價都有些偏高。而這些工程所用的原材料,有的是用鐵路從中國運去的,有的是華東集團在俄國開辦的工廠就地生產的。
中國貸款給俄國的錢,大部分都流回了中國。
因為中國技術人才不足,因此俄國很快就把大部分的鐵路和公路都自己建設了,而且是全民的建設。
尼古拉二世給人民提供基本生活物資供應,而不給任何工錢。其主要的手段就大力宣傳,大力號召。
透過蘇維埃的威脅,來號召人民參與到道路修建之中。
因為新俄國所佔據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交通環境不是很好,因此經濟不發達,人民沒什麼事幹,因此參與到這些工程中也不影響經濟。
而在哈薩克地區,則是少數民族很多。但俄國人佔據了這一地區,這一地區的地勢平坦,道路很好修建。
同時哈薩克是一個良好的棉花產地,而中國新疆很像。
道路修建好之後,中國企業就會進入這些已經能夠通車的地方,把這些地區的資源廉價購買下來。
廉價買不下來的,則不買。
——————
第三更到
今天萬字更完……強力呼喚月票
第一卷 第317章 中俄聯軍反攻計劃,民用飛機發展
第317章 中俄聯軍反攻計劃,民用飛機發展
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經濟不發達,而且礦產探查不明,華東集團利用夏鈞提供的資源圖,在西伯利亞和俄遠東地區大量購買土地。
這些土地被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買下來,大多數地方一畝地的價格不足一元復興幣,基本和白送沒什麼區別。
西伯利亞地區地廣人稀,土地確實非常的不值錢。
而華東集團買地不是大規模的成片的買,而是這邊買一塊那邊買一塊,把有礦產的地方都買下來。
雖然看起來零零星星,下面藏著的可全是礦產和石油。
尼古拉二世對此毫無察覺,他在忽悠之下,出臺了寬鬆的礦產開採政策,即某處發現礦產,礦產歸土地個人所有,政府不收取任何稅收。
而在中國則不同,若要開採某處礦產,必須向政府繳納一定的錢來辦執照,越大越富的礦,開採執照所需的錢就越多。
不過在中國,重要礦產都是華東集團負責開採的,其他企業很少參與到這些重要礦產的開採之中。
華東集團在大肆圈礦的時候,中國的各農墾公司則是湧入哈薩克地區,大肆的購買土地。
哈薩克的土地屬於那些遊牧民族,隨著俄國人的大規模進入,尼古拉二世對這些遊牧民族採取了壓制政策。
中國的農墾公司在與一些貴族合股之後,強迫哈薩克地區的遊牧民族將土地低價轉讓給中國的農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