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想法,和中華帝國可謂是一拍即合。
……
1934年,中華帝國的經濟開始全面好轉,市場經濟開始進入正式復甦階段,隨著大量工程的建設,以及中華帝國加強軍備,為國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些就業崗位的工資水平相比繁榮時期雖然下降了很多,但好歹有個工作。
但市場經濟雖然有所好轉,但依舊有些不死不活的模樣,因為政府稅收增加了許多,一種是針對性的個人所得稅,一種是全體‘無差別攻擊’的鑄幣稅。
所有徵收上來的錢,一部分投入到了國民福利當中,一部分投入到了軍事技術研發之中,大部分則投入到了工程建設當中。
就在中華帝國瘋狂加強自身戰爭潛力的時候,國際聯盟丟擲了一個‘裁決會議’,該會議在國聯總部日內瓦召開。
中國也受到了邀請,中華帝國皇帝夏鈞親自派遣了一支代表團參加該會議。
國聯這次邀請了世界上的主要軍事強國,英、美、法、日、蘇、意、德、中、俄等國都出席了該會議。
這次日內瓦裁軍會議,也被稱之為九國裁軍會議。
在這次裁軍會議上,英國提出了一個裁軍方案,這個方案中規定了各國陸軍的兵力。
美國120萬,中國120萬,英國……
最高的兵力數量都在120萬,而此時中華帝國的正規軍數量就已經快到400萬了,而生產兵團則達到了300萬。
真要是按照這個裁軍協議,中華帝國得裁掉280萬正規軍,甚至是生產兵團都得一律砍掉。
中國帝國這次依舊是那麼不賣國聯面子,看到英國提出的指標之後,中華帝國代表團直接提出無法接受這樣的標準,並且提出了個新的標準,這個標準為以各國人口為基準,每個國家都將陸軍兵力限制在人口的1。5程度。
按照中華帝國這個裁軍方案,中華帝國反而不用裁軍了,因為中華帝國已經有6。15億人口了,如果按照1。5的比例,那麼中華帝國陸軍就能夠將常備兵力增加到922萬。
若是真按照這樣的標準,那麼英美等國等於是戴上了一個金箍,而中華帝國則和沒有任何限制是一樣的。
英美等國頓時表示不能接受,中華帝國也未多談,會議開到一半就起身離場了。
中華帝國退出之後,俄國代表團也跟著退出了會議,德國也藉故走人了。
一場裁軍會議成了笑話,第一天就散會了。
英國的計劃徹底失敗,英國本身是打算限制住各國的陸軍發展,讓英國在多一些時間喘口氣。
英國此時依舊不甘世界霸主地位在逐漸遠去,還想利用餘威來制定規則。
當一個國家制定了一個規則,那麼最大的受益者肯定就是其自身,而其他國家一定認同了其規則,未來就將受到限制,就會吃虧。
中華帝國自然不會生存在其他國家的規則之下,因此對於英國提出的這個裁軍協議,中華帝國同樣如同以前那樣不給任何面子。
這場會議開了不到一天就不歡而散了,最終不了了之。
會議之後,各國都著手加強本國軍備,不論誰都知道,一場更為殘酷的戰爭定然不可避免。
此時世界局勢錯綜複雜,英國、美國即是盟友,但又是競爭者,只是英國的秘密外交規定,不能與美國起衝突,但並不意味著英國不想要世界霸主。
美國和中國則是此時世界上主要的競爭國家,兩個國家都擁有非常強大的經濟、工業實力,其中中華帝國已經是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
美國則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家,蘇聯則排在第三,德國、英國、法國、俄國、日本陸續排在後面。
其中俄國的工業實力發展是很迅速的,但因為原本的底子太薄弱了,原本俄國的工業區都丟在伏爾加河以西,雖然收復了一些地區,但遠無法和蘇聯佔據的地方相比,俄國能夠迅速追趕上去,排在日本前面,這都得益於中華帝國的大力支援,不過俄國的工廠目前70以上都是中國資本所控股的,而這70的工廠又佔了俄國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
美國和中國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爭鋒相對的競爭關係。
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新的霸權,如果英國無法重新取得穩固的霸權地位,那麼必然被中國或者美國的其中一個所取代當前的霸主地位。
而中國和美國之間,未來必然只能有一個站在巔峰,另外一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