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心,開始壓低商品銷售價格。
中國商品降一點,洋行就降更多,以讓洋貨的價格始終低於從華東自治三省運來的商品,想以此來打擊中國民族資本。
此時在中國的洋行數量達到兩百多家,這些洋行分散在各地,他們涉及多種領域,其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國際托拉斯的影子。
托拉斯是一種壟斷體系,他們對於市場上出現的競爭對手高度靈敏,往往以優勢資本來打擊競爭對手,然後將其吞併。
然而這次那些洋行卻失算了,他們雖然把價格壓到比競爭對手的還要低,但卻依舊有人買他們的商品。
當然,他們因為壓低了價格,更多的買家還是選擇購買他們的商品,但在這種價格下,他們賣得多虧得也多。
這是一場耐力上的考驗,然而這些洋行不知道的是,來自華東自治三省的各種商品大多隻把價格壓在還有一點利潤的狀態下,因此不管賣多少都有錢賺,只是賺得多或者少而已,基本上不會出現虧損。
這源於他們爭回了成本優勢,養商的貨物從海外運來,首先需要的成本就更高,同時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多數比中國來得高,不過華東自治三省的工廠大多需要繳納汙水處理費,而洋人的貨物有些則是在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殖民地生產,例如印度。在這一優一劣的狀態下,雙方很難說誰的商品更有競爭力。
但華東自治三省的工廠多使用先進裝置,在這些先進裝置的使用下,商品成本有的甚至可以降低一半以上,這才是華東自治三省的實業家能於洋人競爭的核心力量。同時華東自治政府努力壓低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也讓商品競爭力大幅度提升。
雙方殺價原本並不算太激烈,當然這是在華東自治三省的那些實業家們看來,畢竟他們剛開始壓低價格的時候,還有不錯的利潤空間。
不過這種程度在那些洋行看來,卻已經進入了激烈的殺價狀態,因為他們在這樣的同等價格下已經開始做賠本買賣了。
接下里雙方的競爭則趨於白熱化,華東自治三省的各工廠開始壓縮利潤空間,甚至有些工廠以不虧不賺的價格售出商品。
洋行為了競爭,只得跟著壓低商品售價,壓到比這些競爭對手還要更低的價格,想以此整垮這些競爭對手。
華東實業傢俱樂部,這是一個加入條件十分苛刻的俱樂部,而這傢俱樂部的建立者正是夏鈞。
能參加這傢俱樂部的只有那些可以絕對信任的實業家,發展到現在,俱樂部會員只有十九人。
而這十九人,全都是夏鈞扶持起來的大商人,他的岳父李世霖,還有劉錦山是華東實業傢俱樂部中最有分量的兩個會員。
他們二人的競爭十分激烈,不過在夏鈞的警告下,雙方採取的都是良性競爭。
從二月底開始,夏鈞就頻繁和俱樂部會員聚會,夏鈞要求他們在這場對外競爭中協同作戰。
每次俱樂部聚會,這些會員都會互相交換資訊,並就市場策略上進行統一協調,做到一致對外。
“他們現在的瘋狂,只是他們覆滅的前奏。”夏鈞在3月9日舉行的俱樂部聚會上對在場的人說道。
“委員長,這是這一週的市場調查報告,我們有五類商品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劉錦山遞了一份報告給夏鈞。
這是夏鈞每一週都要看的報告,這份報告由中盛、華盛兩大集團聯合其他工廠匯總資料後寫成,夏鈞接過報告看了起來。
“過幾天我會給這五類商品的廠家訂購新裝置,同時會為他們調整稅率。”夏鈞說道,此時免稅時間已經過了,新增工廠只有三個月的免稅時間而已,基本上大部分的商品都在交稅。
只要把稅收降低,這些廠家的商品馬上就能取得競爭優勢。
夏鈞此時最迫切的就是把洋貨排擠出中國,給與那些競爭上處於劣勢的廠家減稅政策,甚至是免稅政策,雖然很可能什麼錢都收不上來,但這能使民族資本生存,而這些民族資本的存活則能給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也能使國家的整體財富增加。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隨機應變才是王道。
只要把洋貨排擠出市場,夏鈞再徵收也不遲,到那個時候,就算稅率較高,洋貨想再擠進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三月初夏鈞又進賬了兩億六千萬點積分,此時民心指數已經提高到了4。8,華東自治政府已經贏得了自治三省人民的信任,所有人都盼望著新的一年中華東自治政府能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
有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