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未知的以後
很久以前看過楊瀾的《憑海臨風》,這本書被那時年少的我翻得很破,有一篇文章叫做《紐約,紐約》,至今給我很深的印象,讓我對紐約充滿了嚮往和期待。也許楊瀾是我非常崇敬的一個人(可惜她唯一一次去清華的講座我卻錯過了,sigh),所以在她的影響下,很期待去體驗紐約。我希望這種體驗更早一些,因為我知道每個人走過了一定的年齡以後,有些感覺就很難再找到了。
和紐約的緣分最早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我有很多的好朋友,他們都在哥大讀書。楊瀾本人是哥大CIPA畢業,曉楠去年也去了同樣一個地方—— CIPA,她是我永遠感謝的好朋友,她的熱情、快樂和鼓勵讓我走出24歲本命年的低谷和一個彎道,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勇敢申請了一些我之前從未想到過的學校。哥大是我非常感激和尊敬的一所學校,因為她最早給我offer(錄取),所以在幾天後斯坦福 offer到的時候,我一度在哥大和斯坦福之間激烈地鬥爭,曾經想放棄所有的其他offers去斯坦福,但是因為斯坦福離紐約實在太遠,所以非常猶豫。
還好,我還是來到了紐約,因為去波士頓的航班得在紐約轉機,我在紐約停留了短暫的一個小時。
如果你愛他,讓他去紐約吧,那裡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讓他去紐約吧,那裡是地獄。
感恩節學校給我們4天假期,親愛的T爺(我們的一個教授,大家都很喜歡他,年年評他最佳教授,因為名字中字母T很多,決定稱其T爺。)考慮我們要度假,取消了星期三的課,所以我就有了5天的假期,於是開始在美國的第一個長途旅行——紐約。
這次去紐約,我給自己安排了最滿的行程。我的一個好朋友看了我的旅遊行程以後說:“你會累趴下的,估計回不了波士頓了。”
累趴下來就累趴下吧,紐約實在有太多值得去體驗的地方:自由女神、華爾街、帝國大廈、世貿大廈遺址、百老匯的音樂劇、哥大、中央公園、大都會美術館、自然科學博物館、Woodbury Outlet購物中心……
在一個好朋友的影響下,我開始喜歡上了旅遊,最理想的旅遊形式是揹著一個包,穿著旅遊鞋、背心和牛仔褲,沒有什麼時間壓力地體驗一個地方,和陌生人聊一聊天,坐在廣場上休息一會兒。我知道人生中不是每個階段都會有這樣的時間和心情的,所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希望去儘早體驗這種心情和經歷。
生命的輪迴(1)
明天早上參觀完大都會美術館,我就要去這次旅行的下一站——新澤西州,去度最後三天感恩節假期了。從昨天下午開始,紐約就開始下起冰冷的雨,那個時候我正在帝國大廈的樓頂,俯瞰著整個城市。
從哥倫比亞大學,到South Ferry(南渡口)、自由島、Ellis島、帝國大廈、世貿中心遺址,到時代廣場和百老匯、第五大街,我揹著一個包,穿行在人海中,聽著各種各樣的語言,用眼睛去靜靜地觀察這個陌生的城市。在來紐約的路上,一個坐在我旁邊的紐約女孩告訴我,她的眼裡,波士頓是一個安靜的歐洲城市,而紐約是一個沒有夜晚的大都市。
這的確是一個沒有夜晚的大都市。我到達紐約的時候已經是深夜11點10分了,可是紐約的地鐵裡依然是擠得滿滿的,按照紐約當地人的說法,“This is a city that never sleeps。(這是一個不夜城。)”。
昨天一大早去了自由島和Ellis島,這是我到紐約的第一站。在Ellis島上,我沒有很快離開,我仔細地看了一部紀錄片“Island of Hope; Island of Tears”(《希望之島,眼淚之島》)。播放前,一個非常善於調動氣氛的講解員做了一個調查:“你從哪裡來?”,最後發現全場居然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We are a world。(這裡就是一個世界)”。他這句話很有意思。在紐約,哪裡都可以看到一個世界:各種語言,各種膚色。只要會講英語,你就會被當作New Yorker(紐約人)。
沒有飛機的時代,早期美國移民都從歐洲坐一個月的船來到Ellis島,接受嚴格的移民檢查,這部紀錄片就再現了當年珍貴的影像資料。我在想,其實每一個人都不過是世界太短暫的一瞬,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爭取希望,雖然這條路上也許充滿著不為人知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