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1 / 4)

小說:全球通史(上冊) 作者:不言敗

居漢帝國之首的是皇帝,他不僅被授予全部的世俗權力,而且還要對其臣民的實際的幸福和繁榮負責。對皇帝本人尊嚴的強調體現在他日常活動的各個方面——體現在他主持的朝廷或神殿的長時間的儀式中,體現在為每一種場合所規定穿的長袍上,體現在有大群的官吏、朝臣、太監和妃妾侍侯在他身邊,有漂亮的馬車供他去旅行,還有宏大的陵墓供人們日後用莊重的儀式去安放他的遺體。

居皇帝之下的是兩名高階官吏,相當於現代的總理和首相。他們經常與皇帝接觸,負責政府的實際工作。在他們之下的是九卿,分掌如下職責:宗教禮儀,宮殿警衛,照管御用車馬,懲處罪犯,接受外國領導人的敬意和貢物,記錄皇族、宗室的名籍,徵收國家稅收,管理帝國財政。

除中央政府之外,還有往下依次管理州、郡、縣、鄉的地方官僚機構。基層官吏分派到如下任務:徵收捐稅(包括穀物、紡織品或現金),捉拿罪犯,維護公路、運河和糧倉,提供驛馬和一連串的驛站來維持帝國的郵政。

據說,公元1世紀時,官僚機構中共有官吏13萬名,平均每400或500個居民僅攤到一名。與總人口相比,官吏的數目夠小的;在中國整個歷史上,這也很典型,可以解釋為帝國政府所起的作用頗有限。中國有句諺語說,“治理國家猶如煮一條小魚:不宜過分”。因而,在現代世界中被認為理所當然的那些為社會服務的職責,中國曆代政府均不承擔,上述九卿的職責可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更確切地說,中國政府的主要作用在於徵收捐稅、保衛國家免遭外來進攻和鞏固王朝不受內部顛覆。

官僚是個特權集團,但不是世襲的。漢時期,發明了一項獨特的制度,就是透過全國競爭性考試來選拔文職人員。公元前 124年,建立了一種帝國大學,招收的學生是專為政府部門培養的。學校不斷擴大,到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學生總數達3000人;在漢時代結束前,學生總數已達30000人。當考試這種形式後來獲得充分發展時,考試分三種級別舉行;透過任何一級的考試均可獲得三種學位中的一種。這三種學位大致相當於西方大學中的學土、碩士和博士。原則上,所有的人都可參加考試,可實際上,由於投考者需經過長期的學習,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具備資格。不過另一方面,村莊、氏族或行會的捐贈也常常使窮人的孩子得到求學的機會。

由於考試是以儒家經典為基礎,所以帝國實際上是由儒家學者根據德家原則進行治理。每個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鄉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證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職位在當地發展家族勢力。結果,形成一個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應靈敏的程度遠遠超過現代以前的任何別的行政制度。實際上,文職人員的選拔視功績而定,是中國帝國制度從秦始皇起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一個主要因素。不過,考試製度還有另外一面。由於它是以只承認一家學說為基礎,這就產生一種頑固的正統觀念,並引起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傲慢,而這些東西正是若干世紀後中國隨西方的入侵而敗落的一個原因。

雖然中國跨入近代以後由於科學和工業的落後而受到極大損害,但在漢時期,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那時,中國在技術上與歐亞其餘地區並肩而行;在許多領域還處於領先的地位,並一直維持到最近幾個世紀。在漢時期的數百年間,中國最重要的發明有水力磨、可大大提高馬的使用效率的馬肩軛、鑄鐵技術、造紙術和陶器上釉術。破布製成的優質紙從約公元100年起就有了,並很快取代了書寫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條。但是由於紙不象木片那樣經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很久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認為,某些書的散失應歸咎於紙。雖然造紙術這一偉大發明對後世來說具有無可估價的重要性,但從儲存中國文學作品的角度看,這一發明也許過早了。不過,最終使瓷器得以產生的陶器上釉術的發明是一個純粹的福音。那些上釉陶器不僅達到藝術創作的水平,而且從講究衛生出發也是一大進步;因為光滑的瓷器比從前使用的粗糙的陶器或木製器皿更易保持清潔。

漢時期在文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主要表現在撰寫歷史上。歷史著作是一個指望用過去的經驗來指導現在的民族所歡迎的。中國的五部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裡包含有大量的各種史料。但是公元前1世紀時,出現了一部其內容比那時以前的任何一部著作都要全面、複雜得多的歷史著作。

這部歷史著作就是《史記》。《史記》是父子兩代人合寫的,不過通常認為原作者是兒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