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據統計,《史記》中漢朝人總結秦朝教訓的有八十一處,其中指責秦始皇實行暴政就有六十七次,所以漢儒普遍認為秦始皇不施仁義,最終導致民心盡失。可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對於種種弊端,秦始皇的大臣們看不出來嗎?所以賈誼在《過秦論》中明確指出,大臣失語也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大臣們集體失語了呢?大臣們失語與秦朝速亡究竟有怎麼樣的關係呢?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最後一點,關於大臣的失語。大臣們的集體失語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賈誼這一點講得非常準確。我們為什麼要說大臣們的失語呢?因為我覺得秦始皇很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創立了皇帝制度,這樣一種政治制度創立以後,它有沒有生命力,看什麼呢?看這個制度本身它有沒有一種自我修復的能力。一種社會政治制度,如果說它是比較完善的,就一定有一種自我修復的能力。這種自我修復能力就是決定當一個人犯錯誤的時候,這個制度可以糾正它。在皇帝制度之下來糾正帝國敗政的途徑有哪幾種呢?第一,皇帝罪己,皇帝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錯誤。這可以挽救一個王朝的敗政,比如像漢武帝就這樣做了。第二,大臣勸諫,大臣們看見皇帝做錯了,就向皇帝提出意見,皇帝改了,這也可以挽救一個王朝的敗政。第三,易代易人,就是改朝換代把這個皇帝給換了。這個易代易人在中國歷史上是最難做到的了。大家知道,皇帝是典型的終身制,他都是到死才交權,沒有說活著就交權的,這個很少。你覺得皇帝危害了這個國家,危害了這個制度,你要換皇帝,在中國古代換皇帝只有三種模式:死亡、政變、易代。死亡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不要期望一個昏君他會自然而然地死亡;他是個昏君,所以他死得快,沒有那個事情,他該活多大就活多大,我們很難期盼這個昏君早一點死,沒有這種可能性。第二是政變,在皇帝制度下發生政變有沒有可能呢?有,但是極其困難。第三,就是易代,中國古代皇帝的易代無非是兩種途徑,一種是自下而上發動民變,我們稱之為農民起義,把這個朝代推翻了,把皇帝換了,姓贏的換成了姓劉的,那就是漢代替代了秦代,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自上而下的憑藉軍事實力逼迫皇帝退位的,有沒有這種情況呢?有很多,比如曹丕逼退了漢獻帝,比如司馬炎代理魏國,再比如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代替後周,都是依靠軍事實力逼迫皇帝。我們看一下中國歷史上的政變和易代,都非常有危險,這是我們講的成功的,沒有成功的太多,我們就不講了。所以皇帝換人,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在皇帝制度下,修正一個皇帝的錯誤,挽救一個帝國的命運,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臣勸諫,這個代價最小。在秦始皇這個時代,大臣們都患了集體失語症,大臣們都不吭聲,不說話,沒有人指出來秦始皇的錯誤。大臣失語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是一種災難,因為我們不能要求這個皇帝時時處處、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完全正確,而皇帝又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人。所以大臣失語對於皇帝制度來說是個致命傷,那要等挽救的辦法,就是大臣們敢於說話,而要大臣們動起來那是需要有條件的。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本身就扼殺了大臣的發言權。因為他在設定這個政治制度的時候有一個預設,他建立了一個權力的金字塔,這個金字塔的最下邊是縣一級,再往上是郡一級,再到中央的三公九卿,最後到皇帝,皇帝屹立於金字塔的塔尖上。這個制度建立的時候就規定了塔尖上的皇帝是不受任何力量約束的。所以任何制度在建立的時候,都不應該設立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統治者,誰的屁股摸不得?誰的都應當摸得。如果這個制度在建立的時候有一個人不受任何約束,這個人就會成為制度的破壞者。我們不妨把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和他所取代的周朝,還有商朝做一個比較,就可以看出來,商、周、秦,這三個王朝不一樣。比如說商朝,商朝的最高統治者叫王,商朝的王有一點和秦始皇不一樣,商朝的王在實行每件事情之前,要舉行一個占卜的儀式,他要向鬼神請示。商代非常盛行占卜,商王舉行任何事情都要向鬼神請示,這在無形之中,商王就把自己的權力分了一大塊給了鬼神,鬼神的神權就干預了商王的王權,換句話說,神權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王權,所以商王就沒有秦始皇那麼大的權力。我們再看周,代商而起的是周,周朝的最高統治者也叫王,我們稱之為周天子。周天子他並不直接管理老百姓,他是把他的國土分給天下很多諸侯,透過諸侯來統治卿大夫,卿大夫再統治百姓。這樣一來,實際上週天子已經把他權力的很大一塊分給了諸侯,諸侯再分給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