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秦國統一一共殺了100多萬,白起一個人殺了90多萬。昭襄王連續不斷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國的主力軍,為最後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且昭襄王時期,如果聽了白起的話,就有可能把趙國滅了,拖延了幾個月,邯鄲之戰沒有打贏,這個我們講過。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這個就不好說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無功,也無過,姑且也稱之為明君。
第六位,莊襄王,就是異人,在位也只有三年,時間很短,但是莊襄王幹了兩件大事,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東郡非常重要,是連線齊國,切斷了六國南北合縱的通道,這是一大貢獻。再一個,利用趙國和燕國的矛盾,佔領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趙國。所以他在位雖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七位,贏政,他的歷史使命是不失時機的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所以贏政即位以後,很快就定下來發動統一戰爭,並且用十年完成了這個歷史使命。在整個過程中,秦國的七代國君沒有一位犯過大的錯誤,七代國君,都有強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很不簡單的。這七位國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據秦國的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比如說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兩個人聯手推上來的,他當時正在秦國作人質,對他來說,完全是偶然的當上國君。他特別能活,做了56年,大兒子在國外作人質熬死了,次子安國君繼位。安國君繼位純屬偶然,因為哥哥死了,繼位三天又死了,然後才是異人,也就是莊襄王。莊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呂不韋包裝,他連安國君的嫡子都當不上。七代國君,很多是偶然的繼位,但是所有偶然當上國君的人,沒有一個是昏主。西漢初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叫賈誼,寫過《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過秦論》上篇,賈誼有一句名言,說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繼承了前面六代國君的功業,到他這裡,七代國君連續不斷的努力,最終統一天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代代明君,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第二點,代代用才。七代國君都重用人才,這人才還不是一般的人才。秦孝公用衛人商鞅,秦武王用甘茂,甘茂是楚國人,昭襄王用範睢,魏國人,孝文王短命,不說了,莊襄王用衛國人呂不韋。衛國雖然小,很早就被滅了,但是出了兩個頂尖人才,商鞅和呂不韋。贏政重用楚國人李斯。你看看,七代國君用的都是當時頂級的人才,太了不起了,代代明君,代代用才,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形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
[畫外音]六國的人才,國土遠大於秦國,但是六國最終被秦國吞併。唐朝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裡面,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杜牧的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秦統一天下的偶然性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六國犯錯誤,第二,秦國的偶然性。韓趙魏燕楚齊,六國犯錯誤,等於幫了秦國的忙。六國犯的錯誤,第一,三家分晉,我們專門用一集講過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和秦統一天下的關係太密切了。晉國是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分出來的韓趙魏都很了得,如果韓趙魏合成一國,擋在秦國的中間,秦國就不可能兵出函谷關,也不可能統一天下,統一天下的很可能是晉。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個諸侯,這一分給秦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三家分晉,三家分秦,秦能統一天下嗎?但是歷史非常奇特,當秦國苦苦掙扎,覺得兵出函谷關出不成的時候,晉國一分為三,這叫天助秦國。三家分晉的受益者不是韓趙魏,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國。第二,趙國盛衰,三家分晉,秦國佔了大便宜,但是韓趙魏三家中間,又出來一個趙國,特別強大,特別是趙武靈王,甚至想滅掉秦國。趙國的軍事力量當時非常強大,但是趙武靈王先明後暗,竟然想讓長子做代王,讓幼子做趙王,把趙國一分為二,結果導致沙丘政變,自己被餓死了。這樣一個國君,沒有出現在秦國,出現在趙國。緊接著,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不信任廉頗,用了趙括,導致長平之戰失敗,45萬大軍被殺。亡國之君趙王遷也中了反間計,殺了李牧。三個國君,犯了多少錯誤,幫了秦國的大忙。再說韓國,韓國的悲劇在於韓非生的太晚,要是早一點出生,韓非比商鞅厲害多了,韓非是先秦法家的傑出代表,集大成者,如果韓非早出世幾十年,如果韓王重用韓非,讓韓國強大起來,光一個韓國,就把秦國封死了。歷史曾經眷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