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況,車況,季節,時間。秦始皇時期,有當時最先進的公路,叫馳道,但是我可以斷定,絕對趕不上現在的高速公路,肯定顛簸。秦始皇坐的車再好,也趕不上今天的賓士寶馬,車不好,路不好,人在上面坐九個月肯定很辛苦。第三是時間,秦始皇每次巡遊時間都很長,第四,季節,這個很重要,春天,秋天出去很美,夏天,冬天就麻煩了。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冬天趕上了,夏天也趕上了,所以巡遊的勞累,對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第三,遺傳致病,秦始皇家庭遺傳不太好,曾祖父昭襄王活到七十六歲,是最高壽的。祖父安國君就不行了,五十多歲死的。父親異人,我估計死的年齡不到四十歲,這就是說家庭遺傳。第四,高溫致病。秦始皇從病發到死亡,都是在炎熱的夏季,恐怕也是導致他死亡的重要原因,以上四點就是病死說。
接著說謀殺說,我國一位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寫過一個歷史小說,叫《秦始皇之死》,這是個歷史小說。首先說明,郭沫若是懂醫的,他是歷史學家,又是文學家。他的小說中,說秦始皇在平津,就是山東平津渡黃河的時候得了癲癇病,因為是夏天,車上放著銅冰鑑,結果他摔倒了,後腦勺碰到冰鑑上手上了,加劇了他的癲癇病,導致了腦膜炎。秦始皇到了沙丘,住了一夜就死了。等到趙高和李斯發現的時候,發現秦始皇的左耳流黑血,仔細一看,有一個一寸多長的鐵釘,說有人把秦始皇害死了。郭沫若先生很明確的寫,是他第十八子胡亥害得他。秦始皇病了以後,他本來想傳位給扶蘇,所以胡亥就沒戲了,所以害死秦始皇,這是一個說法。另一種說法是趙高,趙高接近秦始皇的機會多,他不願意讓扶蘇繼位,因為扶蘇不會重用他,所以趙高謀害了秦始皇。第三種說法,是李斯,因為扶蘇繼位,要重用蒙氏兄弟,輪不到李斯了,所以李斯下手。這是關於謀殺說的三個主要人物。我認為,謀殺說沒有歷史文獻,沒有文物作證,純靠邏輯推理,而且是以秦始皇死後,胡亥,趙高,李斯的表現倒推得來,不大能站得住腳,所以我認為不大可靠,比較可靠的還是病死說,最大的可能,還是因病致死。但是不管怎麼樣,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這個追求長生的皇帝,最終病死在巡遊的路上。秦始皇死前犯了很多錯誤,但在臨死之前,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一沒有立皇后,二沒有立太子,三,有一個讓長子扶蘇回京主持喪事的詔書沒來得及發出來。這些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秦始皇為什麼不立皇后和太子,是一個歷史迷案?這是我們必須要正面回答的,請大家繼續關注,謝謝。
33:秘不發喪
[畫外音]秦始皇原本想透過巡遊避禍,沒想到在巡遊的路上命喪黃泉。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讓手握大權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難。秦始皇的死亡引起了秦帝國瞬間的權力真空。在沒有確立新的接班人之前,丞相李斯決定秘不發喪。問題是秦始皇死的時候,正是炎熱的夏季,屍體不可避免的散發出難聞的臭味,隨行的大隊人馬不可能聞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個勤政皇帝,巡遊途中還要批閱公文,如果長時間不辦公,也會引來懷疑。那麼李斯怎樣才能做到秘不發喪呢?這個決定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難言之隱呢?
歷史最怕意外,但歷史往往充滿了意外。秦始皇出遊本來是為自己化解災難,結果意外的死在路上。秦始皇死後,陪同他出行的左丞相李斯,就面臨一個難題,就是要不要公佈秦始皇死亡的訊息。李斯這時候是執掌權力最高的人,怎麼辦?公佈了會怎麼樣?不公佈該怎樣做?李斯是最發愁的。最後李斯決定秘不發喪。這就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怎樣才能做到秘不發喪?第二,李斯為什麼要秘不發喪?這兩個問題必不可少,而且相互關聯,我們注意來回答。怎樣做到秘不發喪呢?一句話,叫假供膳,臭鮑魚,雙管齊下。要把真相掩蓋起來,必須做到兩點,第一,讓死去的秦始皇正常的生活,正常工作;第二,秦始皇屍體發臭以後,不能讓別人知道這是人死了屍體發臭。為了讓秦始皇正常的生活,工作,在每一天都照樣給秦始皇上膳。當然秦始皇死了,肯定不能吃,肯定有一個人在車裡代他吃,但我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歷史沒有記載。第二,該處理朝政的時候,大臣向秦始皇坐的車子彙報工作,秦始皇有幾十輛豪華的專車,外面看不到裡面,裡面能看到外面。秦始皇不說話,透過一個宦官傳話,歷史也沒有記載是哪個太監能夠準確的回應大臣,讓人家看不出破綻。但是肯定有兩個人,一個吃,一個傳話,這樣秦始皇就是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第二條比較麻煩,秦始皇病死在七月,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