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的十位公子在咸陽街頭被集體斬首,十二位公主在杜縣被處死。秦始皇有一個兒子叫公子高,公子高自己知道難免一死,他就想逃,但是他擔心逃了以後他的家人會被殺,最後他被逼得沒辦法就給秦二世上了奏疏,要求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答應了。公子高殉葬而死,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另外秦始皇還有三個兒子,叫公子將閭的等三人,這三個人也被抓起來了,抓他們的理由就說他們失禮。這三個人其實是非常謹慎的,任何事情都挑不出來錯。胡亥派人去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想知道,殺我們三人的罪名是什麼?所有的禮節,我們都沒有違背過;所有的錯話,我們都沒說過,我們犯了什麼罪?執行死刑的人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奉命要殺你們三個。公子將閭兄弟三人是“天乎,吾無罪”,只是仰天大哭,喊著老天,最後三個人全部自殺了。這個大屠殺把整個皇族都震驚了,可以說秦始皇所有的子女在秦二世繼位後不久全部被處死,殺的殺,自殺的自殺,殉葬的殉葬,全部遇難,無一倖免。這是一步。下一步還有殺大臣、重臣,這是後話。
胡亥繼位以後採取的這些做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當皇帝這個帝位,這是最主要的。胡亥不知道用政績來證明自己是合法的,他只知道用屠殺,用白色恐怖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就是秦帝國建國以後,在它的皇族內部發生的一次大規模屠殺。當然,這個大屠殺絕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的實質是和沙丘政變緊密相關的,沒有沙丘政變就沒有胡亥登基,沒有胡亥登基就沒有這場大屠殺。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大屠殺,討論秦二世鞏固自己帝位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沙丘政變的問題。
[畫外音]因為沙丘政變,本來輪不到當皇帝的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不僅使大臣和皇子們遭了殃,歷經了大屠殺的悲劇,而且胡亥竊取帝位也直接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可以說,沙丘政變既改寫了秦帝國的歷史,也改寫了中國古代的歷史。那麼,這一場政變為什麼能夠發生?它又為什麼會取得成功呢?
如果沒有沙丘政變,就沒有秦二世繼位,也就沒有這場大屠殺。沙丘政變為什麼會發生?我想它的原因不外乎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偶然性,第二個是必然性,它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互動作用的結果。我們分開來說。它的必然性我給它概括了六點:第一,遲遲不立皇子;第二,遲遲不立皇太后;第三,詔書變遺詔;第四,趙高的敏感和他的操控得法,趙高發現了政治漏洞,而且趙高怎麼樣說服胡亥、脅迫李斯,他做得是很到位的;第五,李斯變節;第六,扶蘇的愚忠愚孝。這六點就是沙丘政變發生的六大必然因素。其實,這六條還不是最根本的。導致沙丘政變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因為皇帝制度確立了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皇帝的高度權威使大臣們不敢懷疑皇帝的任何決定,皇帝制度為野心家、陰謀家借皇帝之名發動宮廷政變提供了一個客觀的根據。誰敢懷疑皇帝的遺詔?誰敢不執行皇帝的遺詔?只要有皇帝的遺詔,誰都可以當皇帝,其他大臣都不敢懷疑。所以說,是秦始皇親自確立的皇帝制度導致了沙丘政變。如果說我們探討沙丘政變的政治原因,探討它的必然性的話,前面的六點是必然性,但是最大的必然性是秦始皇自己定的皇帝制度。
再說它的偶然性。沙丘政變偶然性的一面是什麼呢?我覺得有四點。第一,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他死的地方不對。假如他死在咸陽,你想想情況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當然一個人死在哪兒不好說,要看那個車了,車速有快慢,不一定死在哪兒。但是,這個死在什麼地方它是一個偶然的,這個偶然性很重要。你想想如果他死在咸陽,大臣們能不知道嗎?大臣們如果都知道的話,那趙高還能夠篡改遺詔嗎?李斯還敢變節嗎?所以,他死在沙丘這是一大偶然。死在外頭了,大臣們根本不知道。第二,胡亥參加第五次大巡遊。秦始皇一生五次巡遊,前四次胡亥都沒參加,偏偏就最後一次他要求參加了,他這一參加,他爹就死了,而且死在路上,死在外邊了。哪有那麼巧的事情?假如說胡亥一直不參加,前四次沒參加,第五次也沒參加,那趙高不跟胡亥兩人通好氣,他能夠壓服脅迫李斯嗎?李斯會服從嗎?所以,胡亥參加巡遊純屬偶然,它導致了沙丘政變的暴發。第三,蒙毅在沙丘政變之前出差未歸,這也是一大偶然。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蒙毅如果沒有死的話,秦始皇在平原郡一病,馬上就會叫蒙毅到國內的名山大川去為他祈福、消災。可是蒙毅出差沒有回來,等他回來了,秦始皇已經死過了,訊息被封鎖了。假如蒙毅沒有出差呢?假如蒙毅出差回來早一點呢?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