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1 / 4)

傑出的軍事家,他與兒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蓋世奇功。除韓國之外,其他五個國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所滅。王翦到了楚地以後,並沒有對楚軍發動進攻,而是讓他的六十萬軍隊待在兵營裡,天天好吃好喝,還有非常漂亮的淋浴裝置,就是不打仗。這時候楚國知道秦軍來了,動員了全國的軍隊集中起來進攻,就是向王翦挑戰,王翦不打。這個局面就是秦軍來了,就是休息,楚軍主動挑戰,但秦軍不應戰,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年,滅楚之戰就是這樣開始的。其實王翦是要挫一挫楚軍的銳氣,所以他就不打。一年以後,王翦就問手下的人,士兵們現在幹什麼,手下人說士兵們天天吃飽了喝足了,就扔石塊,看誰扔的又遠又準。王翦很高興,覺得自己計程車兵一年養精蓄銳夠了。也就在這個時候,楚軍因為挑戰了一年,仗打不成,開始調防,把軍隊向東移動。王翦趁楚軍移動的時候,突然調集精兵追擊,一下把楚軍打敗了。第二年(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功入了楚國最後一個都城,壽春,就是今天安徽的壽縣,把最後一個楚王負芻抓住了,這樣楚國基本上就滅了。但是還有一個人,叫項燕,就是項羽的祖父,在淮南又擁立了一個楚王的後裔,叫昌文君,重新起兵反秦。王翦和蒙武又帶兵到淮南,和項燕作戰,結果昌文君被殺,項燕兵敗自殺,楚國最後的力量消耗殆盡。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王翦最後又降服了越君,因為楚國的南部是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算是徹底平定了楚地。秦國在楚地設立了三個郡,楚國徹底滅亡了。

[畫外音]滅楚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秦大將王翦採取了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而楚軍求勝心切但與秦軍總是交不上鋒,最終鬥志逐漸消失殆盡,這場秦楚之間的戰役成為秦國消滅楚國的轉折點,然而熟悉楚國曆史的人都知道,楚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早實行變法圖強的國家之一,甚至比商鞅變法還要早。那麼幅員遼闊實力強大的楚國為什麼會在短短三年之內,就被秦國消滅了呢?

楚國的滅亡具體來講,就是三點。第一,改革不力;第二,政治腐敗;第三,不明大勢。我們先說改革,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進行了改革。戰國時期最早變法的國家是魏國,楚國變法的時間也不算晚,是在楚悼王時期。這時候魏國有一個名將到楚國來,我們講過,就是吳起。吳起到了楚國,先做了一年邊地郡的太守,一年以後,楚悼王發現吳起很有才,就提拔他做了楚國的令尹,就是宰相,讓他主持變法。吳起的變法從時間上來說,比商鞅變法還早二十年。吳起變法包括四項內容,第一,廢除世卿世祿,就是一些貴族家庭,在政治上可以繼承爵位,在經濟上可以繼承俸祿,這就是世卿世祿。這種制度是西周時期非常普遍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那些傑出的人才,由於祖先沒有立功,就沒有繼承權,政治上的特權,經濟上的特權繼承不了。這些人才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但是的不到應得的報酬,所以這些人沒有積極性。吳起的做法就是均爵平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封君,就是貴族,子孫到了三代,他的爵位和俸祿就要收回來,當時這是很了不得的。那些封君都是老幹部,他們的子孫要享受他們的爵位俸祿,但是到了第三代,就要收,收回來給當代立功的那些人,這是很重要的一條。第二條叫整頓吏治,楚國的官員制度有兩大毛病,“大臣太重,封君太重”,就是大臣和封君太多,這些人享受國家大量的俸祿,但是不為國家立功,所以吳起就是要廢除他們這些人享有的特權,減少這些人的數量。第三點,獎勵耕戰,那個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其實就是兩點,第一,農業,就是耕;第二,軍事,就是戰。吳起非常重視對耕和戰的獎勵,充分調動農民和士兵這兩部分人的積極性,這樣國家有糧,戰鬥力增強。第四點,廣闢土地,楚國是個大國,不像三晉韓趙魏處在中原,地域狹窄。楚國的土地本來就很廣闊,再加上楚國滅掉一些國家之後,他的土地更多,吳起就建議讓一些貴族去開荒,這樣一來,楚國的土地擴大了,糧食收成增加了,國家也就富裕了。從這四個方面看,吳起的變法廣度,深度,力度相當大,如果能持續下去,楚國可以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秦國有一個相國叫蔡澤,他評價吳起變法時說:“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可見吳起變法是相當可觀的。但是最終吳起的變法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第一,楚悼王去世;第二,反對派強大。那個時代,一個大臣實行的改革,最根本的需要是國君的支援,而國君支援的力度,又取決於國君壽命的長短。吳起的運氣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