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以上內容就是商鞅在政治領域內實施的變法,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廢除世卿世祿制,使優秀的社會精英補充進入政權,使政權充滿活力,建立軍功爵制,打擊了世襲的貴族,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實行連坐制,把全國的老百姓編織成一個網路,便於中央集權,綜合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之下,商鞅在政治領域內實施的變法,對秦國的發展是有利的,而商鞅變法的核心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政治制度的變法,另一個就是經濟制度的變法,那麼商鞅在經濟制度上,又採取了哪些變法措施呢?
下面我們介紹他經濟(改革),商鞅經濟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兩條。第一條,叫廢除井田制,重獎耕織富國,就是這一條講的是富國的辦法,怎麼讓國家富強起來,廢井田,要講廢井田我們先介紹什麼叫井田,商周進期實行的土地制度,是把這一方土地,比如這一方土地900畝,按照井字形,水井的井,按井字形分為九塊,這一塊叫一區,這一世是一百畝,中間這一區叫公田,周圍這八區叫私田,這私田每一區一百畝,給一戶農民來種,然後中間這一區,是由這八戶人家共同來耕種,這一區打的糧食全部交給國家,這就是井田制,這個井田制,它有一個毛病,井田制的毛病,在於每一戶農民,他家裡耕種那個土地,就是那一百畝,這個受很大的限制,為什麼商周能實行呢?商周時其這時候的工具不行,生產工具不行,到了為什麼商鞅這什時候要變呢?商鞅這時候已經使用了鐵器,鐵器的使用,生產力提高了,你還叫我種這一百畝地,顯然土地不夠了。所以這個時候呢,商鞅就實行了一個辦法,廢井田,他怎麼廢呢?他是這樣的,首先把這個畝擴大,過去的一畝多大呢?一百步,一百步寬,一百步長,這就是一畝地,現在改成是二百四十步是一畝,那這一畝比過去的一畝就大得多了,你同樣是一百畝地,比過去的一百畝地多了兩倍多,土地多了。
再一個,我減少賦稅,第二個我叫獎耕織,男耕女織,那我怎麼樣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呢?你不能夠當兵,但是你種地打的糧食多,你作為一個婦女,你織的絹帛多,只要你的產量高,我也給你獎,獎了以後你也可以升爵,升你的爵位,這又是一條。再一條,強制分家,商鞅變法規定,一個家裡邊,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必須分家,兩個成年男子,意味著什麼,就是父子兩個,或者兄弟兩個,必須分家,如果不分,“倍其賦”,就是你的稅給你加倍,為什麼要分家呢?分家不是增加戶數了嗎?強迫你分家,只要一家有兩個男人,到了成年,必須分成兩家,然後我徵稅的時候,我按戶數增加來收稅,你這一分家,戶數增加了,那麼我國家收的稅也就增多了,所以這樣一來,幾年之間國家就富了,那麼國富了以後,還有一個問題,國富了怎麼強兵呢?
經濟制度上第二句話,叫主民客民分業,重獎殺敵強兵。這裡我先介紹什麼叫主民,什麼叫客民,商鞅變法是這樣講的,這個商鞅把原來秦國的農民叫主民。當時秦國你知道,它稱霸西戎以後,它的土地面積很大,人口少,而和它相鄰的是從晉國分出來的韓、趙、魏三國,這三國呢,人口多,土地少,商鞅就想了一個辦法,我怎麼能夠把韓、趙、魏三國的農民吸引過來,到我秦國來種地,那就想辦法,你只要來,我就給你地,而且我給你地,而且我給你房子,三年還不服勞役。這樣呢,韓、趙、魏的很多農民,就被吸引到秦國來了,從韓、趙、魏三國到秦國的農民叫做客民,客人的客。主民跟客民不一樣,商鞅變法規定的是,主民主要是當兵,客民主要是種地,你想想為什麼這樣做啊,主民可靠,他是秦國人可靠,打仗肯定很賣力,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當兵容易立功,當兵很簡單,當那兒砍一個腦袋回來,就升一級,所以讓主民去當兵,讓客民去種地,主客民分業。這樣一來,就使秦國計程車兵主要由秦國的農民組成,而韓、趙、魏三國的人來了以後呢,主要是為他們種地,那麼這些當兵的人,怎麼讓他去殺敵呢?商鞅採取的辦法是“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史記集解》引《漢書》,就是殺一個敵人,帶回來一個腦袋,回來就升一級。這個辦法它實際上是把人性惡的一面給充分調動起來了,所以後來六國人說秦國的軍隊叫虎狼之師,為什麼稱它為虎狼之師?秦國的軍隊一上戰場打仗,個個眼都紅了,那就像猛獸一樣,巴不得多砍幾個人頭,回去拿著人頭報賬,一報賬就升官,就升爵位,所以這個秦國計程車兵打仗的積級性空前提高,甚至於發展到極致的時候,比如說兩個秦國計程車兵,追一個敵人計程車兵,追著追著那個敵人計程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