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科裡齊斯為了挽救希臘的命運絞盡腦汁之時,更大的惡耗傳來,阿拉斯加軍隊強攻克裡特島得手,英軍地中海艦隊駐守在克里特島的戰艦居然沒有怎麼抵抗。
而在11月2日,阿軍從敘利亞調來的四個日本師分別在雅典東南部的拉里夫翁和西南面比雷埃夫斯登陸,從拉里薩南下的阿軍北路軍也攻陷了雅典門戶溫泉關,如此阿拉斯加包圍雅典的軍隊驟增至15萬人,雅典搖搖欲墜。
而就在這一日,科裡齊斯接到韋維爾的電報,這份電報讓科裡齊斯徹底絕望了。
英軍將不得不放棄阿格里尼翁,放棄對黑衫軍的包圍,全軍將在阿格里尼翁南面帕特雷灣北岸的邁索隆吉翁撤退,而英軍地中海艦隊已經在向帕特雷灣集結接應撤退行動。
他沒有等到英國人的增援,反而英國人要放棄希臘了,雖然韋維爾的措辭中表明只是暫時,但科裡齊斯知道,這一退,除非英國人在海戰當中大勝,除非他們未來還可以全面擊敗阿拉斯加軍隊,否則希臘只怕都永遠將活在阿拉斯加人的陰影之下。
“告訴他們,我不會走的,他們不用派人來接我,現在的雅典……他們只怕也無法接走太多人了。至於我們在阿格里尼翁的部隊,讓他們自己選擇吧,願意跟著英軍走的就讓他們走,願意留下來……走吧,讓他們都跟著英軍撤退吧。希望他們能夠記住,他們是希臘王國的子民,如果有機會,他們一定要想辦法回到希臘。”
拿著韋維爾的電報,科裡齊斯滿透悲傷,然後神情堅決的說了這麼一句話。
11月2日下午,英軍正式開始撤去了對阿格里尼翁的包圍圈,不過疲累不堪的黑衫軍顯然也沒有能力把這英軍留下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十餘萬英希聯軍向邁索隆吉翁撤退。
當日夜,英國駐希臘公使威爾遜與希臘國王、帕帕戈斯、迪阿比亞克等主要軍方將領會談,晚上,科裡齊斯向國王會報戰敗的訊息後自殺。
11月3日,韋維爾正式命令大英國協部隊(含紐西蘭、澳大利亞軍團和多達六萬餘人的希軍)撤退回埃及及巴勒斯坦。
不過從11月4日起,此時阿拉斯加圍攻雅典及英希聯軍的撤退已經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了。從這一天開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北海。
在那裡即將發生一場將決定各國命運的戰爭
北海,以北海命運的地方很多,不過在歐洲,北海指的是大西洋東北部的邊緣海。此海是由荷蘭人命名,原文為“Noord Zee”,意為“北邊的海”,與其南方的須德海(意為南海,其實只是伸入荷蘭國內的一個北海海灣,自荷蘭後來修建海堤後已經漸成內陸淡水湖)相對應。
北海位於大不列顛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和荷比低地之間。西以大不列顛島和奧克尼群島為界,北為設得蘭群島,東鄰挪威和丹麥,南接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西南經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通大西洋。北部以開闊水域與大西洋連成一片,東經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厄勒海峽與波羅的海相通。海區南北長965。4千米,東西寬 643。6千米,面積57。5萬平方千米。位於西歐大陸架上,除靠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南端有一平行於岸線的寬約28~37千米,水深200~800 米的海槽外,大部分海區水深不超過100米 ,南部淺於40米。
北海雖位居高緯度,但常年盛行西風,又有北大西洋暖流調節,所以冬季不結冰,但夏季氣溫也不高。2月平均氣溫為0~5℃,8月平均氣溫為15~17℃。不過北海同時又處於極鋒南北徘徊位置,因此氣旋活動頻繁,經常發生風暴,尤其是在冬季,有時可形成高達數米、甚至10米多的風浪,往往使海區南部的荷蘭、丹麥、比利時和英國等沿岸地區遭受風暴潮襲擊,帶來巨大損失。
實話說,在這裡,特別是在冬季,海上活動是有一些危險的。就像當初德軍選在大雅茅斯登陸,就因突起風暴而導致登陸行動一度得要極為嚴重的打擊,差點喪失了大好局面。
不過畢竟是軍事行動,需要配合的因素太多,想要征服英國不可能不冒一點的險。
就像這一次一樣,為了挽救英國的命運。英國皇家海軍也必須在這種寒冬季節尋求機會與德國海軍決戰。
自阿拉斯加突然向希臘發動進攻,事實上與英國撕破臉的時候,已經集結完畢的英國皇家海軍便立即得到丘吉爾的命令提前展開行動。
而事實也果如龐德所料,德國海軍似乎選擇了避戰。
從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