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據史密斯收到的情報,就在這一日,也就是11月27日,**軍和清軍在三眼橋展開激烈爭奪戰後,傷亡太大,被迫撤離漢陽,當晚,同盟會在鄂的領袖黃興黯然離開湖北。
自此艱苦的陽夏戰爭正式結束,雖然是以**軍失敗而告終,但是陽夏戰爭堅持了41天,在這41天之中,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市,先後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王朝,從中可以看出陽夏保衛戰對於辛亥**的成功具有何其重要的意義。
需要特別交待的是在武昌起義的後續發展至11月8日。在同盟會會員策劃和支援下,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於南京城外六十里的秣陵關宣佈起義。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及蘇浙起義軍將領商定組建聯軍會攻南京,徐紹楨任總司令。11月11日,聯軍司令部在鎮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總司令徐紹楨的統一指揮下,聯軍相繼攻佔烏龍山、幕府山、雨花臺、天保城等據點。後來黃興從湖北趕來加入指揮,12月2日一舉攻佔南京城。
這次的南京之戰,準備較長,參與的**軍較多,前後歷時超過二十天,是目前阿拉斯加收到情報為止,陽夏戰爭失敗後在長江流域的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加上陽夏戰爭的堅持,11月中旬,進攻武昌的清朝海軍反正。海軍提督薩鎮冰與黎元洪是師生,艦隊參謀湯薌銘與湯化龍是昆仲,被勸反正。11月中旬,各艦自武昌下駛九江,薩鎮冰稱病離艦赴上海治病,黃鐘瑛任艦隊司令。經九江林森勸說,艦隊歸附**軍。
這兩件事對於這次統稱為辛亥**的大規模起義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這樣一來,整個長江以南幾乎全部為**軍據有,這也是後來南北對峙的主要成因,同盟會,**黨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而北洋軍取代清政府後據有長江以北的大量地盤,不管是護國戰爭,還是護法運動,或是北洋軍南下,最後的戰局始終都會在長江兩岸形成長期僵持,雙方精疲力竭之後就只能坐下來談判,南北對峙局面就此形成,其實不管是北洋軍南下成功,還是**黨能夠北上擊敗北洋軍,真正使成大中國成一統,也許中國歷史都會有很大改變。
但是這種對峙,加上兩大陣營當中又各自爭權奪利的局面卻是外國列強最希望看到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從中渾水摸魚,撈取利益。
就在南京之戰結束的前一天,12月1日,南北雙方在英國公使朱爾典,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葛福的斡旋下籤訂了《武漢地區停戰協定》,武漢地區於12月3日上午8時至12月6日上午8時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漢地區停火,進行休戰談判。至此,清軍除了在長江以北各省。比如山西展開一些區域性反攻之外,已經徹底失去了對長江以南的掌控,清王朝的政權已經無力為繼。
12月11日,上海和漢口等地的17省代表來到南京,商討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此時各代表分成支援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黃興兩派,相持不下。而情報局傳回來的最近一個訊息就是12月15日,與會代表獲悉北洋軍首領袁世凱贊成共和,立即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反正。
說起來非常可笑,**黨好不容易八九成功,推翻清王朝統治有望,最後居然指望著一個清朝大吏反正來擔任總統。但是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因為這次**並不徹底,大量的清朝大吏及政治投機分子擠進**陣營,其中立憲派更掌握了不少省份的實權,袁世凱擔任總統正是大部分立憲黨人和那些臨時反正的清朝官員最願意看到的,北洋軍實力強勁,目前對**黨的鎮壓主力大部分都出自北洋系統,雖然鎮壓武昌起義的負責人是陸軍大臣蔭昌,但實際上還不如袁世凱暗地裡遙控指揮來的靈光。**黨自然也不無希望透過拉攏袁世凱來削弱清王朝反撲力量的意思。只是他們就沒有想過這就是典型的與狼共舞麼,袁世凱豈非善茬。
1911年12月16日一早,接到**黨人聚集南京開會,將選舉臨時總統的訊息後,葉文德立即召開高層會議,已經不需要再等待了,唐山局勢已經明瞭,清王朝迴天乏力,覆滅也為期不遠了,阿拉斯加必須針對唐山未來的政治局勢作出最適當的外交政策。
這次參會的人員規模稍有擴大,國防軍五位大將全部出席。內政部兼國家安全域性長岑義,外交部副部長傑克。倫敦,移民局長何孟祺也獲准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