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狀態,其身體卻是差了不少,歷史上他在18年6月回到君士坦丁堡後不久就患了腎病,此後又得到了一種類似於淋病的新病。在這個時空,他跟歷史上一樣患病,而且越發嚴重,這段時間在伊茲密爾已經是勉力支撐。
穆罕黙德六世雖想他去主持阿達納平原的戰事,甚至將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的軍務都交於他全權負責,奈何以他的身體條件,卻是無法成行。也不能保證他的身體可以支撐他勞心費力與強大的協約國軍隊周旋。
所以最終還是與凱末爾關係較好,也算是土耳其名將的阿里出任了這一職務。
阿里所謂的阿達納平原戰略調整,其實與凱末爾所提的戰略內容如出一轍——收縮兵力,重點防禦。當然他們關係好歸關係好,同樣做為本土新銳軍官的阿里心裡也不無與凱末爾一比高低的心思。所以兩者所選擇的重點防禦地區不同:凱末爾是希望將兵力集中到傑伊漢河防線和梅爾辛至埃雷利防線及北面的開塞利,也就是說全面防禦。以杜絕協約國軍隊再次使詐。
而阿里則放棄了原來對“全面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堅持,計劃用六成的兵力防守傑伊漢河防線。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剽竊凱末爾的觀點,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擔負“丟失國土”責任,阿里和他的幕僚們從多個方面闡述了當前地情況。並用15頁的內容來佐證自己做戰略調整的必要性。搞笑的是他居然請了土耳其一個著名作家捉刀代筆,把這份軍事方案寫得如詩篇一樣文采洋溢……
在這份方案中,阿里將阿達納平原戰分為西部與東部兩大部分。西部即埃雷利至梅爾辛防線。阿里對這個地區的觀點很堅持——堅持協約國軍隊不會從這個方向發起長距離進攻。首先,在這一線,協約國軍隊後方還有十餘萬土軍,他們不敢真的將兵鋒指到這一防線,最有可能的就是固守阿穆納爾。維持平衡。使他們後面的土軍不但不敢輕易進攻,甚至因為兵力少,為防協約國軍隊掉頭反攻,還要在卡萊迪亞一線穩固防禦。
其次,梅爾辛至埃雷利一帶算是真正進入了阿達納平原,若他們真的在東線的梅森大軍未取得重大進展前便從這裡發動進攻,面對這裡眾多的人口及大軍,戰爭潛力極為豐富的地方,他們的十八萬軍隊很可能陷入泥潭,甚至可能被土軍前後包圍。對整個戰局不但起不到根本性的影響,反而可能協約國軍隊就此丟掉好不容易取得的一點點優勢。
阿里所謂的東部戰線即傑伊漢河和其後面的賽伊漢河兩道防線。這兩條防線憑河而守,而兩河之間是個適宜居住的地帶,也是阿達納平原的核心,其中還包括被譽為“小亞細亞的鑰匙”阿達納市。當然這是重中之重,阿里的調整主要就是集中在這裡,目前這一線只有十多萬人,而傑伊漢河東岸的協約國軍隊卻達到了二十七萬,還有飛機,還有軍艦可以威脅海岸線一帶。所以這裡的防線必須加強。
想到加強這裡的兵力,就只能從其他地方想辦法,阿里的戰略調整打算“放棄”這個地區正是北面。並非是開塞利,而是開塞利到阿達納之間數百公里的距離上屯積的兵力,他打算只保留開塞利至阿達納之間一條線型的通道,從而收縮兵力,將這一帶雲集的其他軍隊抽調至傑伊漢河和賽伊漢河防線,可達七萬軍隊。
他還為這個調整找出了三條理由:首先這個個地區處於土耳其內陸,是補給最不方便、控制力卻又不低的地區,不用擔心這裡沒有兵力防守,而遭到協約軍隊的攻擊;
第二,小亞細亞鐵路在這個地區的路段全部位於兩條山脈之間,只要控制這條鐵路,控制兩邊的山脈,協約國軍隊就算迂迴襲擊,也不可能成功切斷阿達納的補給。
第三,這一區域實質上位於東西北三條防線的內部,只要東面兩河防線,西面梅爾辛至埃雷利防線,北面開塞利市不垮,協約國軍隊根本就不可能攻進來。若這三條防線真垮了,這裡放再多兵力也沒有用。
當然,如此一來,北段埃爾吉亞斯山脈北面山口的開塞利就成了重中之重,阿里的觀點不僅是可以利用山地地形守住,而且一定也要死死守住。為此阿里的戰略當中除了東面兩河防線,他還從他認為不大可能成為主攻方向的西線抽調了三萬大軍進駐到北面的開塞利,使得一個開塞利市屯積了近六萬大軍,而西面的梅爾辛至埃雷利防線則只餘十五萬不到。不過協約國西路軍加起來也不過十七八萬,他們十五萬大軍作為防守一方,還是沒有問題的。何況此前阿里已經著重分析了,協約國方面不可能由西路軍作主攻。那一路軍隊在他看來,想牽制土軍的作用才是重點。
至於內陸開塞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