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進行適當的改革和社會變革。
列寧幾乎是孤身一人向這一政策挑戰,孤身一人號召立刻進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時間證明他是正確的,因為戰爭繼續得越久,公眾的不滿情緒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 月份似乎還是希奇古怪的口號,半年之後聽起來就完全合理了。到1917年年底時,許多人準備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而戰鬥,以便擺脫臨時政府,因為臨時政府阻礙人們獲得極為想望的和平、土地和麵包。
輿論轉變的最早跡象是5月17日外交部長米留可夫的被迫辭職。米留可夫極力主張俄國繼續進行戰爭,這使他極不得人心,結果被迫辭職;李沃夫和克倫斯基組成了新的臨時政府。新臨時政府一直執政到7月20日以前;從7月20日起,一直以有影響的掌權者形象出現的克倫斯基組成了一個以他自己為總理的新政府。到這時,國民的傾向已完全轉向左派,以致新部長們大多是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認為立憲民主黨人是俄國政界的激進分子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為了反對列寧和他的布林什維克,克倫斯基這時正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合作。
布林什維克革命 克倫斯基聲稱,他的主要目的是“拯救革命,使其擺脫極端分子”。在努力制止人們對財產的越來越嚴重的侵奪時,他警告說,將來的立憲會議對7月25日以後進行的土地轉讓不會予以承認。他還試圖透過對某些罪行再採用死刑的辦法在軍隊中恢復嚴守紀律的風貌。這些措施自然使克倫斯基極不受布林什維克和其他激進分子的歡迎,對他來說不幸的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軍人和其他保守分子的支援。他們認為他是一個軟弱的、愛高談闊論的政治家,要求他立刻採取措施擊潰蘇維埃。當他拒絕這樣做時,一位名叫拉弗爾·科爾尼洛夫的將軍發動了反克倫斯基的軍事叛亂,公開宣佈其目的是使政府不受蘇維埃的操縱。
科爾尼洛夫叛亂的結果與原來的打算正好相反。正是蘇維埃帶頭組織對科爾尼洛夫的抵抗,帶頭在他的軍隊中進行宣傳,使許多士兵最後開了小差。因此,科爾尼洛夫主要是被蘇維埃打敗的;克倫斯基因而也發現自己處在蘇維埃的控制之下。此外,隨著輿論越來越轉向左派,布林什維克這時在蘇維埃中也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到10月時,他們已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蘇維埃中佔多數。列寧這時斷定,推翻克倫斯基、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已經來臨。但他自己的政黨仍不準備最後決戰,因為他們擔心,即使他們能推翻臨時政府,也不可能維持政權。列寧的回答是,24萬布林什維克黨員完全能統治俄國,為窮人的利益反對富人,正如過去13萬地主統治俄國,為富人的利益而對付窮人一樣。最後,在以辭職相威脅之後,列寧說服了黨中央委員會投票贊成革命,起義日期定在11月7日。
實際的革命卻是高潮突降。布林什維克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佔領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點——火車站、橋樑、銀行和政府大廈。只是在冬宮發生了流血事件,傷亡人數共計一個紅軍戰士和五個紅軍水兵。克倫斯基設法脫身,在努力組織抵抗而毫無效果之後便逃亡國外。於是,臨時政府屈辱、輕易地垮臺了,這使人聯想起沙皇專制統治的滅亡。這裡沒有戰鬥,因為11月時的克倫斯基如同3月時的尼古拉一樣,幾乎沒有什麼虔誠的支持者。
布林什維克輕易的勝利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得到了所有俄國人民、或至少說大多數俄國人民的支援。最終於11月25日選舉產生的立憲會議的組織成分就證明了這一點,其成分為:社會革命黨人佔370個席位;布林什維克佔175個席位;左派社會革命黨人佔40席;立憲民主黨佔17席;孟什維克佔16席;各民族團體佔86席。立憲會議於1918年1月18日在彼得格勒召開,在舉行了一次會議之後,就被這時已掌握軍權的布林什維克驅散了。然而,立憲會議的結構揭示了各黨派當時各擁有多少追隨者。
佈列斯特一立陶夫斯克和約 其時,列寧正在認真地爭取和平,雖然僅僅是因為俄國不能夠繼續打仗。11月25日,托洛茨基在電臺上向所有交戰國發表講話,請求它們立即締結停戰協定。各協約國對此避而不答,它們不願在布林什維克所提出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口號的基礎上接受和平。但同盟國卻願意談判,12月5日,它們同布林什維克簽訂了停戰協定。在以後的談判中,德國人要求割讓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諸省,這種割讓可能是以民族自決為基礎。當布林什維克提出異議時,德國人便撕毀了停戰協定,繼續向彼得格勒推進。此時,列寧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