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克,別把這專案搞砸了。不能犯任何錯誤。我們都在盯著你—希望你把每件事都做好。”
為何BP險些成為乾井(1)
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時速高達每小時100英里的風暴從英格蘭東南部席捲至倫敦,聖詹姆斯公園數十棵樹齡逾百年的大樹被連根拔起,這些樹需要花一年的時間才能被徹底砍伐、燒掉或者拖走。由於折斷的樹木阻隔了周圍城市和村莊通往倫敦的鐵路和公路,很多往來於城市間上班的人無法進入倫敦城①。要不是因為週末,交易所就要因此停市好幾天。到了週一,也就是19號,自然災害之後接踵而來的則是倫敦股市單日的最大跌幅,當天全球市場也遭受了巨創。在紐約,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508點,跌幅達到,這是最大的單日跌幅。
在幾個月之前,英國政府已經指定那個週一透過大宗交易來減持其持有的BP剩餘的股份。②在BP的這宗交易中,每個承銷商都有其確定的角色。高盛的戰略是非常直接的:在最大的一部分股份的國際配售中申請成為政府顧問,其在美國的銷售力量很有優勢。然後,作為慣例,高盛會在股票上市時指定自己為主分銷商和承銷商。BP計劃出售億英鎊的新股,這樣整個發行總額會達到億英鎊(按1987年匯率約為120億美元)。英國財政大臣奈傑爾·勞森寫道:“這是個不幸的巧合,世界上最大的股票發售碰上了世界上最嚴重的股市下挫。”
當時英國的承銷實務和美國差別很大。這在BP的股票發售過程中有重大意義。美國的承銷商用其資本對他們承銷的股票承擔風險,因此他們需要組織一切力量將股票暴露在市場風險中的時間減到最少,甚至是以分鐘來計算。但是在傳統的英國系統裡,一群機構投資者會承擔次承銷商的責任,這非常適合股權適度增加的市場。
為了獲得一部分承銷費,機構會以預定的價格購買數量巨大的確定數額的股票,而作為大型承銷商的商人銀行,由於只需持有因市價下跌而未出售股份,因而風險敞口很小。
由於英國經濟體中少有高科技和高速發展的公司,因此IPO非常少。大多數公開發行的都是進行適度增發而且價值被適當評估的公司。大多數機構的投資組合都已經被指數化或者準指數化了,因此機構投資者可以參與大部分的承銷。英國的系統建立在優先權的觀念之上:即當前投資者具有透過購買新發行的股份來保護其投資比例的優先權。這種方式相當自由。英國的系統非常適合各方:公司、機構投資者和作為中介的商人銀行。大家都認為已經上市的公司應該適度地增加股本,而這樣緩慢的增長對各方都非常適合。美國的承銷系統則不同:他們認為執行的速度能夠保障承銷商的市場風險敞*露的時間不會過長。
在英國的制度之下,個人投資者可以確信,既然承諾以相同價格購買股票,那些獲取完整資訊的專業人士就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客觀分析以確定客觀公正的發售價格。作為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提出的“人民資本主義”的一部分,在BP的發售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刺激的成分以擴大持股範圍。一份異常簡單的申購表被設計出來,如果小型投資者願意以任何“清場價”購買按比例配售的其他股份,那麼他們就能確保獲得100股股票。願意持股3年的小投資者在3年持股期滿後還能獲得10%的“紅股”。還有,購買BP股份的投資者無須在購買當日付清全款。在該次承銷中,他們只需支付每股英鎊的“申請”款項即可分享全部分紅,而剩餘的價款則可以分兩次在12個月內付清。最後,公眾可以按市價進行少量折扣後的價格購買股票。按照當時英國的慣例,承銷商在夏季著手刺激投資者興趣並形成承銷團—包括列出機構次承銷商名單並準備發售的所有相關檔案。根據英國規定,即將發行的股份價格在最後發售日前應在主要報紙上連續公告兩週,而股價支付則是在兩週之後。
為何BP險些成為乾井(2)
而在美國,價格在發售當天才能確定,機構投資者直到最後一分鐘才承諾(儘管他們可能會表示可能購買的數量,其結果就是在承銷商的訂單上用鉛筆“輕輕地圈出來”)。在承銷獲得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和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正式購買確認發出之前的幾分鐘內,承銷商與發行公司簽署購買協議,並持有發售的所有股票。
為避免倫敦的承銷商承受類似戰爭爆發等不可預測、不能控制和不能投保的風險,英國的承銷協議一般都包含不可抗力條款。如果有不可測的重大事件發生,他們沒有義務依舊往前衝:發售會被延遲至一切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