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商販市民之中,能識字者百中有一便了不得了。”
俞國振啞然失笑,這個估算,倒和後世某些信口開河的小說家的結論差不多。而實際上的資料,卻與此大相徑庭。…;“怎麼,你覺得愚兄之言有誤?”
“密之兄知道格物致知之理,先格物而後致知,我大明有多少識字之人,也需要格物之後方能致知啊。”俞國振舉起一根手指:“若以咱們長江兩岸富庶之地而論,小弟遣人調查過,十五歲之上男子,能識字者,十中有二。”
“什麼,無此可能!”方以智大奇:“竟然有這麼多人識字?我記得民間有信客,諸多人寄信,都需委之信客,哪裡會有這麼多人識字?”
“兄長,識字未必是寫字,寫字未必是能做得文章。”俞國振笑道:“他們只要能瞧得懂《民生雜記》中的句子便可!”
方以智翻開《民生雜記》,發覺其扉頁之上,將整本書冊分為了六大塊,第一塊為“各地風物”,收納了三篇文章,作者是“徐林”,都是介紹各地物產的。他翻了第一篇看,卻是介紹金華火腿的,既有歷史典故,又有產地產量,文字都是大白話,若從文采去講,當真是半點文采也無,但這樣毫無文采的文章,只要粗粗識字,便可以看懂。
甚至讀書人最頭痛的斷句,在《民生雜記》之中也以標點句逗為之預斷!
“濟民你倒做得精細。”方以智隱約覺得,俞國振編這個《民生雜記》另有深意,但一時之間還想不到,因此只能仍在銷量上糾纏:“只是這篇東西……真賣得動麼,文人士子,怕是對他沒有什麼興趣,你說長江南北識字人多些,可放在全大明呢?”